久久看书>穿越重生>浴火重生西路军>第三百五十五章 愤怒的手榴弹

第三百五十五章愤怒的手榴弹

此时已是后半夜3点多,也是人最疲乏、睡意最浓的时候,骑兵大队四个中队、两个配属中队加大队部和步兵大队差不多,超过了一千人。在寒风中长途行军了几十公里,又忙忙乱乱折腾了几次,思想一放松睡得胡天昏地,诺大的军营里除了马的响鼻声就是呼噜声。

韩亮提着步枪轻手轻脚地穿过几座帐篷蹲下身子藏在一个死角里观察营地中间的情况,东侧平阔的田地里打下不少木桩用绳子围成临时马圈,一千多匹马很规矩地呆在圈舍里,中间堆放了不少粮食、弹药等物资,西边靠近公路的田地里摆放着六门九四式37速射炮。

九挺九二式重机枪应该都搬进了帐篷,诺大的营地里没有一个人,是典型的外紧内松。韩亮对这样的形势很满意,把手里的步枪交给猛子让他留在原地警戒。猛子点点头把步枪、轻机枪背在背后,伸手从腰带上拽出上了消音器的驳壳枪警惕地向四周张望。

韩亮向四下望了望,提着驳壳枪快步轻跑来到速射炮旁,缩在护盾后边隐藏身形。乖乖,真是好,细长的炮管、圆弧形的护盾、两个包铁木轮、一个驻锄托架,样子比粗苯的7山炮秀气多了,据说是德国人打坦克用的,日本人仿造出来对付中国的防御阵地。

炸掉可惜了!咱中国人要是也有这玩意,准揍得小鬼子屁滚尿流。他不,国军这样的原装德国造也有不少,威力比九四式大得多、质量也比鬼子仿造品好得多,淞沪会战时大多毁在舰炮航弹之下了,武器再好也得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地方,绝不是摆在那吓敌人的。

可不炸又能着?这边就俩人,也摆弄不了它,炸了它总比它炸咱八路军强吧!想到这他坐在驻锄上左右踅摸,周围摆了好多弹药箱,掀开一看全都是上好了引信的杀伤榴弹,吓了一跳,这要是炸了就直接回大同老家了,鬼子这么不?

鬼子炮兵其实是仅次于德国比苏联、美国、英国兵更加吃苦、更有纪律性、更遵守战斗勤务条令的训练有素的战士,一般情况下不会犯这样的误,引信和炮弹分离、炮弹和火炮分离,使用时再组合,可是担心遇到夜袭,黑灯瞎火的还不及,所以才提前组合在一块。

第二次警讯以后,冈本统治炮兵中队不必值守了抓紧休息。组合好的炮弹有数百枚,暗夜里分解既麻烦也危险,不如等天亮了再说,想来也不会有人能摸到跑位上来。就这么着成箱的随时可以发射的炮弹就留在了大炮旁边,形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隐患仅仅是一种可能,但被擅长搞爆破的韩亮那就真要变成悲剧了,韩亮一下有办法了,把驳壳枪插好,一颗一颗地把四箱96颗炮弹取出来翼翼地整齐地堆放在炮架下面,一直摞到炮闩旁边,这才意犹未尽地窜到另一门速射炮旁边如法炮制,用了快一个小时才完成六个新式大威力爆炸装置的安装。巡视了一遍感觉没有问题了才跑回猛子身边。

把他的安排说了一遍,两人立即把驳壳枪藏在大衣里面,把步枪背好,把皮帽子的帽扇子拉下来系紧,掏出三颗日军甜瓜手榴弹,拿起一个拔掉保险栓,在腿上一磕用力甩向炮位。

投弹是部队五大技术之二,不论是投远还是投准对两个侦察兵来说毫不费力,况且只有五十米不到的距离,眼见着手雷拖着青烟划出弧线扔进了炮位,两人毫不停留又抓起一个一磕一扔,等扔出第三颗手榴弹每个跑位都照顾到了两人已经前扑卧倒在帐篷后边。

日本手榴弹延时较长,一般在六到八秒之间,经常发生拉了火的手榴弹近距离内被双方扔来扔去的恐怖现象,两个狠心的主人抛弃了它们还藏起来,激起第一波手榴弹的愤怒,泥塑还有三分土性呢何况是性情暴烈的炸药,满腔的怒火冲破铸铁的禁锢释放出来。

炮位上轰隆一响,强大的冲击力把炮架下的炮弹向前猛烈推出撞在护盾、轮轴、炮闩上几乎同时喷发出的能量,这些能量再传递给身边其他炮弹,极短里形成连锁反应。

96颗装药3克的炮弹产生的破坏力实在是可怕,3公斤重的轻型火炮在瞬间被撕扯成无数零件抛洒向天空,相互召唤着惬意地滑翔到三四十米外重重落下。

已经不需要第二、第三波手榴弹的yi*,如此强大的爆炸已经波及到剩下的四个炮位,横扫一切的冲击波把炮位上的炮弹掀起、扔出、撞向坚硬物响应呐喊、助长的威势,一秒钟内六个炮位变成了六个巨大火药桶,摧毁了的搭档、吹倒了操控者的帐篷。

马群隔着物资弹药堆也受到了极大惊吓,躲过坠落的车轮、炮架、炮管、炮闩、平飞的粮食口袋、弹药箱打击的惊马挣脱了缰绳,拽倒了木桩绳栏,盲目地冲出帐篷区、没头没脑地向前飞奔,空山回响的爆炸轰鸣声中上千惊马长嘶奔腾,整个山谷开了锅。

倒霉的冈田少佐的帐篷离爆炸点较近,震耳欲聋的声响把他惊醒的同时他已腾空而起,撞向帐篷厚厚的帆布,舍不得他离去的行军床连忙跟随上来接住极度窒息的大队长阁下,和拔地而起的帐篷一起连续翻滚了几圈神奇地恢复了正常,疲惫的少佐可以安心地休息了。

受到波及的也包括韩亮和猛子,两人虽然做了必要的防范,毕竟身处爆炸中心区,强大的声浪、猛烈地气压变化、暴虐的冲击波让他俩有了濒死的感觉,随后就被帐篷裹挟着撞倒后边的三排帐


状态提示:第三百五十五章 愤怒的手榴弹--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