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血路妖刀>第十七节 平衡手段

(一)

难怪蒋介石紧张,那个《大公报》的范长江,就是个赤色分子,他的代表作《中国的西北角》以及大量报道,都是亲共言论,而且他还是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中国第一人,要是彭小文把这个事情的内幕捅给范长江,那他那支笔写出来,汤扒皮非变成汤脱皮!

居然还有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那个刊物以深度报道出名,对于《时代》周刊,蒋介石对这个刊物还是颇有好感的,1937年的《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就是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这是1923年《时代》周刊创刊以来第一位被评为“年度风云人物”的中国人,也是《时代》周刊创刊以来全世界第一次夫妇同时获选。

蒋介石上《时代》周刊的封面已经不是一次了,1927年4月、1931年10月、1936年2月他曾经3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而1937年以前中国人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总共只有六次,另外三次分别是1924年9月的吴佩孚、1934年5月的溥仪、1935年3月的汪精卫。

跟范长江相反,这个《时代》周刊现在的政治倾向是**所说的“右翼”,没注意到蒋介石上《时代》周刊的那个时间段的敏感性吗?

咱们也解《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到底是“新闻自由”,还是与美国的国家政策千丝万缕,至于吴佩孚上封面的那个时间段,和蒋介石上封面的1927年4月发生了什么事,看下资料就清楚了,反苏**意识形态的事情咱们先不跟美国这个杂志讨论,就从日本全面侵华之后讲起。

1931年10月26日,九一八事变刚刚发生一个多月,封面人物是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时代》认为,与日本达成妥协,是蒋介石对世界和平做出的最大贡献。

1934年5月5日,封面人物是“大满洲国皇帝”溥仪,很多人说美国比苏联好多了,因为美国官方从来就没有承认满洲国,但是咱们琢磨一下,他们似乎也从来没有说过不承认吧!看起来如何在历史上留痕迹还是不留痕迹,美国可是注意的很!

1935年3月18日封面人物是汪精卫,周刊的评论主要内容,是强调汪精卫的亲日政策“有利于世界和平”。

1936年2月24日封面上,列举了当时远东四大“元首”:日本昭和天皇,“满洲国”溥仪,苏联斯大林和中国蒋介石。主要是强调说,中国承认“满洲国”那才是实现东亚和平的关键,听着耳熟,南中国海让东南亚国家保留利益,那才是对太平洋的和平比较有保障的。

在此之后,五年之内,《时代》周刊并没有中国人登上封面,此期间美国对于中国与苏联交好的国家外交政策,以及中国对日本政策逐渐强硬“深表遗憾”。

直到1941年6月16日期刊封面人物是陈诚,文字说明:重庆城的保卫者。强调国民党领导抗战的“丰功伟绩”,这也是全面抗战四年来《时代周刊》第一次支持抗战。半年之后,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

再多说一句,蒋介石和宋美龄成为《时代》周刊风云人物,不是因为美国支持国民政府抗战,而是因为当时的秩序,分为“刀俎国家”和“鱼肉国家”,欧战也不过就是一帮“刀俎国家”在打来打去,敢于向“刀俎国家”叫板的鱼肉,中国以及蒋介石,那还是第一个!1937年的“风云人物”是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1938年的《时代》周刊“风云人物”,就是写《我的奋斗》的那个阿道夫。

天下有两种新闻,快新闻和慢新闻。慢新闻具有深度,应回答更多的问题,让人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因而能影响更多的读者。但是快新闻没有这种功能,转瞬即逝。《时代》的任务就是要为慢新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此外,慢新闻比快新闻更容易赚钱。

以上这段话,是《时代》的创始人卢斯的原话,也是《时代》将近一个世纪以来秉承的风格。

当这些更赚钱的慢新闻逐渐成为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慢慢咀嚼一下美国的“新闻自由”与美国的国家政策的联系到底是怎样,历史,的确需要站远一些才看的更清楚一点。

现在这彭小文把两个派别相矛盾的媒体弄到一起,到底是想搞什么名堂!

(二)

蒋介石听说彭小文“私自”会见记者之后非常恼火,现在这个关键时刻,要是彭小文把事情捅出去,造成中央军内部以及**内部各派系的矛盾,给日本人可乘之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个彭小文啊,我知道你受了委屈,那也不能由着性子来啊,你痛快了,但是你考虑过后果没有啊你!

戴笠看到蒋介石焦急的样子,赶忙安慰道:“校长,您别着急,这个事情挺蹊跷,范长江和那个美国女记者进去了,后来不多久就出来了,范长江先出来的,挺生气,说彭小文给他泡了一壶好茶,跟他侃了有半个钟头中国茶叶的文化,就送他出来了,弄的他莫名其妙!”

蒋介石不禁皱起了眉头,狐疑地问道:“这是这个范长江故意的吧,肯定是拿了什么一手的材料想偷偷发,告诉陈诚,这几天《大公报》的范长江任何文章,必须严格审查!”

戴笠道:“是!我立刻告诉陈诚,不过,校长,我还是接着说完吧,范长江的话,那些记者没有人相信,但是一会那个美国女记者出来,说的确是这么回事情,还说彭小文跟她还聊了很多喝咖啡的文化,弄得大家晕晕的!”

蒋介石也感到莫名其妙,什么又


状态提示:第十七节 平衡手段--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