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仙侠修真>山沟中的军阀>第一六三章 石原的主意

“纳尼?”

众人齐齐看着他们的裕仁天皇陛下,心里极度震惊。心里想的却是:这天皇陛下莫非是被刺激到了,以至于他的大脑出问题了,才下达如此疯狂的命令。但转念一想,他们马上又否定了这一想法,之前天皇在那霸的联合舰队的处理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这可不是脑袋有问题的人才能发出的命令。

“诸君,这次对支那圣战的胜败对大日本帝国有极大的影响。赢了,帝国不但完成了征服支那的宏伟目标,更为未来与米国的战争提供了更为充足的底气。要是输了,不但帝国自明治维新一来的大部分成果丢失一空,连未来与米国开战都底气不足。”

其实日本人为什么把美国叫“米国”这个问题,还要归功于姜分。一九三四年七月姜分在对庐山军官训练团发表的题为“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的演讲中说过这么一番话:“日本为要并吞我们中国,而须先征服俄罗斯,吃下美国,击破英国,才可这到他的目的,这是他们早已决定的国策。他叫我们中国叫‘支那’,这‘支那’两字,照日本话是什么意义呢?就是半死人!可知他眼中就没有我们中国,所以不称我们中国为中华民国,而始终叫我们为‘支那’。其次,他叫俄国叫什么呢?他叫‘露西亚’,露是雨露的露,这个‘露’字,是表示什么意义呢?他就是自比日本为太阳,将俄国看作是露水,太阳一照到露水,那露水马上就要乾!由此可见日本的国策,早已决定,他非消灭俄国不可。再看他叫美国叫甚么呢?我们是叫‘美利坚’,而他日本则叫‘米利坚’,亦叫做米国。米原来是人们一种必需的食粮,他拿这个字来叫美国,意思就是决心要把美国吃下去!”不知道是不是美国人相信了蒋委员长的说法,反正战后日本与美国签订的所有条约中united/a的日语正式翻译是“アメリカ(发音为阿米利卡)合众国”,即不美,也无米。

众人低头不语,按照早已制定好的国策,帝国与支那、露西亚、米利坚,三国开战是不可避免的。明治三十七年到三十八年(一九零四年到一九零五年)的日俄战争,虽以帝国的胜利告终,但帝国本身也损失惨重。要不是一战爆发,帝国可能就该卖裤裆还债了(日俄战争期间支持日本的英国购买了大量的日本国债)。日俄战争结束后帝国确立了在远东、西太平洋地区的绝对霸权。随后帝国根据《田中奏折》所写的内容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田中奏折》的主要内容有:

一、确立以满蒙为侵略扩张基地的战略。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日本由此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进而侵占了东北三省。后来的长城抗战、华北事变则是日本为了进一步获取华北地区的利益而采取的行动。到了卢沟桥事变的时候日本的野心已经膨胀到了极致,想要一举灭亡中国。只不过反倒成全了西联的强势出击,成了西联登上舞台的垫脚石。这可是日本从来没想到过的。

二、确定以美、苏为假想敌国。

“然欲以铁与血主义实保中国东三省,则第三国之阿美利加必受支那以夷制夷之煽动起来而制我,斯时也,我之对美角逐势不容辞”,“将来欲制支那,必以打击美国势力,为先决问题”,“中国为独立计,不得不与美一战”,“将来在北满地方比与苏俄冲突。”

为了对苏作战日本沿着中苏边境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其中尤以虎头要塞最为出名。为了修筑这些永久防御要塞,日本和伪政权通过蒙骗和强制抓捕的方式将大量平民,甚至是部分战俘送到了这个地方。可别认为日本人会好好对待这些劳工。残酷的劳役,非人的待遇,加上食物缺乏及超强度的体力劳动,使劳工大批死亡,冬季时被直接抛入草甸子,或弃尸于荒野山林,尸体都被野狼撕咬啃噬,其状惨不忍睹。当某个工事修成后参与修筑的劳工会被日军集体屠杀。除此之外日本关东军进行了大量的扩编,其兵力、兵器的数量、质量都居整个日本陆军之冠。日本关东军由此被誉为皇军之花。

为了对美作战日本长期保持巨额的海军军费。《华盛顿海军条约》虽让日本的海军规模受到了限制,但实力足以挑战整个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而且在《华盛顿海军条约》日本海军也没闲着,积极投入资金开发新武器,新装备。著名的九三式氧气鱼雷(代号长矛)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三、歪曲历史,否认中国对满蒙之主权。

“所谓满蒙者,依历史,非支那之领土,亦非支那之特殊区域”,“中国此后如有机会时,必须阐明其满蒙领土权之真相与世界知道;待有机会时,以得寸进尺方法而进入内外蒙,以新其大陆。”

在日本眼中一个虚弱的、分裂的中国才是最好的中国。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日本真的是不遗余力支持中国的反中/央势力。最出名的可能还要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那一群人了。日本人也自知所谓的满洲国是骗人的把戏。但这把戏对他门有极大的好处呀。于是日本人想尽一切方法,想要将满州从中国固有领土上分/裂出来。后来日本成功占领了东三省,得陇望蜀的日本人野心


状态提示:第一六三章 石原的主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