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我要做首辅>第562章 画一张大饼

如何让一个团体如臂指使,向前五千年,向后五百年,恐怕都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唐毅推动心学结党,更多的只是抛弃“圣人”、“理气”、“君子小人”……这些无用之争,转而更加关注现实,研究真正能够富国裕民的主张。

至于心学内部该如何运作,从而集中力量形成一个拳头,还是没有多少定论。

即便没有何心隐的事情,一盘散沙,问题肯定越来越多。

唐毅甚至觉得可以借鉴九阳会的经验,他们控制手下主要是三板斧,首先是画一张大饼,描绘美好的愿景,吸引更多人进来。

能生儿子的延子丹、能逢凶化吉的老佛,都是这个路子。

把人吸引进来之后,他们就是两种手段,一个是威逼,一个就是利诱,比如用恐怖的手段杀死张万阳等人,就是制造恐怖的氛围,背叛九阳会,就不得好死。另外他们也会挑选几个最虔诚的信众,突然送来大量的金银,让他们一下子富裕起来,

一软一硬,正好利用了人性的贪婪和恐惧,自然无往不利。

唐毅倒是不至于如法炮制,他要提倡一个更有吸引力的东西,画一张更漂亮的大饼,把士人团结起来。

唐毅仔细研究过心学,也研究过历代儒家发展的脉络,其实这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一个过程。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从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和当时汉代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汉初的时候,反思秦朝灭亡的原因,很多人把责任归结到了郡县制上面。认为要恢复周代的分封,才是长久之策。而事实上,刘邦也大量分封藩王。刘家子弟遍及天下。

可接下来带来的教训却是惨痛的,内有诸王之乱。外有匈奴入寇。汉朝空有众多的人口,富庶的经济,却没法抵御匈奴的入侵,不得不奉上女人,靠着和亲维持和平。

经历文景之治,西汉国力大增,可面对着匈奴,无为而治的做法只会任人鱼肉。故此武帝引入儒家学说。推行思想大一统,进而是国家大一统,为的就是集中全国之力,北御匈奴。

事实上汉武帝的策略是非常成功的,纵观世界所有农耕文明,唯有中华选择了破釜沉舟的方式,对游牧民族发动了绵绵不绝的反攻,强汉盛唐的成功,绝对是儒家治国的一大胜利。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像是一个人一样。儒家的理念渐渐衰老,渐渐百病缠身,积重难返……

主要的原因就是儒家成为显学。其他的学说都被排斥,儒家的是非就是国家的是非,儒家的思维方式,就是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千人一面,死气沉沉。面对着层出不穷的问题,儒家士人不再锐意创新,转而躺在曾经的功劳簿上,喜欢翻阅故纸堆。从里面找出能用来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惜的是孔夫子和孟夫子都预料不到两千年后的事情,自从两宋以来。儒家实现了文治的鼎盛,却也造成了武备的废弛。频频被铁蹄践踏,脸都丢光了。

苦闷的士人需要找一条出路,这个时候,有两个人几乎同时开出了方子,一个人叫做朱熹,另一个人叫做陆九渊。

他们都生活在南宋,都面对着同样的难题。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从朱老夫子的本心来讲,他并不是要禁锢思想,而是要把人们脑中乱七八糟的东西革除,把原本复杂的社会变得简单,重新回到春秋战国的状态,孔孟圣人的教训自然就管用了。

可是陆九渊却是针锋相对,提出“心既理”的观念,天理和人心不是相对的两个东西,人心就是天理,要想弄清楚世界,就要先看清楚内心。

陆九渊的学说被一位更伟大的圣贤王阳明继承发展,形成了如今的阳明心学。

如果两个学说能公平竞争,大多数人或许都会选择心学,而将理学抛弃。只是历史在这里开了一个玩笑,朱元璋创建了大明,对一家子朱熹老夫子有着本能的亲近,加上经历战乱,百业萧条,民心思定,理学顺理成章占领了学术的制高点,成为天下显学。

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朱熹的那一套开倒车的想法,注定了不会成功。尤其是经过王阳明的发展和完善之后,心学就好像一颗抛光的钻石,光华夺目,吸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事情到了这里,就水到渠成,王子和公主过上幸福生活了吗?

显然不会那么容易。

实际上心学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如果凡是以自己的心作为标准,如果心里想着杀人越货,想着为非作歹,想着不劳而获,也要认同自己的心吗?如此下去,岂不是变成人间地狱了。

唐毅猜测,祖师爷王阳明也一定十分苦闷,甚至多少个****夜夜,不眠不休,汗透衣衫。

何以见得?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凡是心学弟子,无人不知这四句教。

唐毅认为这正是祖师爷对待门下弟子最后的谆谆教导,也是怕大家真的把心学学偏了。唐毅却总觉得祖师爷有些多余了,心本来就是善恶并存,有人向善多一些,有人向恶多一些,这是基因决定的东西,改变不了的。

反而承认心的多样性,才能引申出另一个问题——法治!

道德无法约束所有人,就需要有严明而合理的律法,来管理整个社会。

实现法治最大的障碍就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古人常说,王子犯法与


状态提示:第562章 画一张大饼--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