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显和,自幼父母双亡,为师父收养,成了佛门弟子,因为颇有慧根,对佛法的领悟异于常人,成了师父座下得力弟子之一,为了实现弥勒下生的梦想而振臂一呼。
群起响应间,青齐乱。
弥勒下生,弥勒上生,是这个时代最为流行的弥勒信仰中的两种分支,总体而言,富贵人家信仰弥勒,一般是追崇弥勒上生,而平民百姓追崇的则是弥勒下生。
弥勒,即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佛教体系里是未来佛,俗称“弥勒佛”,在当世居住于“兜率天”,此为佛教净土,所谓弥勒上生,就是人死后往生兜率天享福。
而弥勒下生,就是弥勒佛提前现世,将俗世化为弥勒净土,世间生灵得享极乐,芸芸众生不需要死,就能在人间乐土里生活。
对于富贵人家来说,他们的现世过得很惬意,所以迫切希望死后依旧能过得很惬意,故而信仰弥勒上生。
对于平民百姓而言,现实生活水深火热,死后也没把握前往弥勒净土,所以不如直接点,希望弥勒下生,现在就能过上好日子。
朴素的想法,一旦被人煽动,就会如同星火燎原般蔓延,而罪魁祸首之一,就是沙门显和。
青齐之地(如今青州总管府地界),素来流行弥勒信仰,早在北魏时就爆发过各种打着弥勒下生旗号的叛乱,历经百余年依旧“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两年多前,周国灭隋,没多久便开始平陈之役,青齐之地负担越来越重,随后平陈战事不利,周国又爆发内讧,许多青齐子弟伤亡惨重,百姓对未来充满绝望,随即有了显和等人的发挥空间。
他们推动各类佛教结社——邑义,以雕刻佛像、诵经等群体活动,笼络了各阶层人士,见着民怨沸腾,便打出“弥勒下生”的旗号,号召信徒们揭竿而起,创建人间净土。
在这个人间净土里,无论贵贱,人人安居乐业,没有贫困,没有病痛,没有悲伤,只有幸福。
当干柴遇到烈火,青齐之地瞬间烧起来,然而火势来得快,去得也快,邺城朝廷当时正拼尽全力对付“叛乱”的宇文宗室,见着后院起火,马上调重兵平叛。
空有弥勒信仰,只会喊口号的各地“义兵”,看起来人多势众,实际上面对滚滚而来的铁骑不堪一击,很快就兵败如山倒,主力被歼灭,余众如鸟兽散。
显和侥幸没死,师父和师兄弟们死的死、失踪的失踪,他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东躲西藏,最后来到曹州,在打过交道的左山寺落脚。
随后被人揭发,行踪败露,被闻讯而来的西阳王宇文温抓个正着。
对于统治者来说,显和这样的“妖僧”是必须铲除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宇文温不会放过显和。
对于“历尽历史”的“不正常人类”来说,显和这样的蛊惑人心者、白莲教的先驱,是必须铲除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宇文温同样不会放过显和。
源自弥勒信仰净土宗的白莲教,戏称“造反专业户”,自宋时起,让历代朝廷为之头痛的民间团体,宇文温知道利害关系,不会掉以轻心,但在将显和枭首示众以前,他要好好录录口供。
青州总管府,尚在尉迟氏控制之下,而青齐之地的现状如何,正是宇文温要考虑的问题,他有信心收复青州总管府,但军事上取得胜利,不代表民生上就能取得胜利。
饱受战乱影响的青齐之地,各地百姓崇信弥勒信仰,所以很容易被邪教煽动起来闹事,所以宇文温要对症下药,从一开始就卡住邪教蔓延的源头。
这些被迷惑的百姓不是敌人,如果一味搞杀戮,只会让青州赤地千里,所以宇文温要“破除封建迷信”,让百姓们的心思转回正道,这就需要对症下药,那么显和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他要了解青齐之地佛教结社的情况,要知道显和这帮人还有哪些残余势力,万一有什么喜闻乐见的“白莲教圣女”之类特殊角色,还得提前布置一二,以防美人计。
宇文温的如意算盘打得噼啪响,所以此时在禅房内对显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期有所突破,而面色平静的显和,同样在寻找突破口。
此时的显和,没有被反绑双手,而是坐在禅房里,宛若得道高僧般,用佛法点化迷茫的信徒。
实际上显和已经穷途末路,如今身陷囹吾没了指望,然而面前这位西阳王,手握重兵,似乎又对“弥勒下生”颇为感兴趣,所以他觉得又有了希望。
如果,如果他能说服这位西阳王,让对方为了迎接弥勒下生而多方奔走,甚至率领麾下大军四处征伐,那么...
那么人间净土可能真的会实现了!
显和宛若一个抓到木板的即将溺毙之人,拼尽全力、舌灿莲花,试图说服面前的这位西阳王认同他的信仰。
感觉智商受到严重侮辱的宇文温,本来想拂袖而去,然后叫人进来把妖僧拖出去砍了,不过他见着显和说得如此激动,随即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很快就转变角色。
宛若那一世刚毕业急着找工作的大学生,虔诚的听着传销大头目的洗脑。
什么“有眼界才有境界,有实力才有魅力,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
什么“政从正来,智从知来,财从才来,位从为来!”
什么“成功不是条件是信念,成功不是方法是想法!”
当然,显和的说辞是关于弥勒净土的内容,给宇文温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