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抗战之中国远征军>134.第134章 两面夹击

感谢:64564987、jia1996、天心雨落、风雨雷电冰、吴此人、菊座张召忠、秋梦私语、书痴人家、逍遥风雷翅、铁小猪、亚凝老孙、穿着鞋的章鱼、梁文艺、骞鴻云、迷蒙的水相、李神舟、来喝一杯、天天开卷有益、patrick68、昆得拉、为什么要起名字这么长、阿~谋、牧人818、韭菜蒸饺、暗暗_啊啊、我的鱼泡泡、帅气的我是独孤求败几位同学的打赏!

******

说来也巧,蒙乐增等人留下来自发阻击日军的高地,恰巧就在日军五百人空降部队的附近。

白天时日军的侦察机就已经侦察到了有一支大慨一千余人的机械化部队沿着公路开往腊戍,此时这五百名日军的任务就是占领公路两侧的高地并层层阻击中国援军……由于机械化部队严重依赖公路,所以用五百日军来完成这个任务可以说是绰绰有余了。

但日军没想到的是,他们空降到地面集结部队后,在赶往目的地的路上还没走多远就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阻击。

这倒是与日军之前得到的情报不一样,这已经是日军第四批空降的部队了,从其它的空降部队那得到的消息都是中国军人一触即溃,而偏偏在这里却有敌人的埋伏。

日军没有多想,当即就对高地上的中国军人发起进攻。

这是日军的战斗风格,应该说他们在某方面就是死脑筋,比如在这个时候,他们的战略目标是两里远的桥粱及之后的601高地,他们完全可以绕过眼前的这两个高地继续抢占桥粱及601高地,这样一来就可以很轻松的切断中国机械化部队增援腊戍的道路。

但日军却不是这样做的,指挥这场战斗的滕田大队长把指挥刀一抽,就下令部队朝中国军人发起进攻……

这似乎不能怪滕田大队长,要知道日军空降部队从组建到现在不过才两年,其战术思想还停留在步兵作战的层面,与其将这称为空降兵还不如称之为挂在降落伞上的步兵。用德国教官的话说,就是:“日本空降兵是世界上战术技术最糟糕的空降部队”。

当然,其战术技术糟糕指的并不是日军空降部队的战斗力差,相反,这些空降兵还是从步兵中精选出来的精英,他们的跳伞技术也许不行(日军运输机大多用于前线,所以训练空降兵大多只能用跳塔),其战术思想也落后,但一到陆地上就生龙活虎了,在接到滕田进攻的命令后,日军就像打鸡血似的“哇啦哇啦”的往高地上冲,但是一个照面就被蒙乐增等人给打了下来。

蒙乐增一行人人数也不少,324人,还有十门山炮,而日军空降兵的重装备除了两挺重机枪外什么也没有,空投下来的几门迫击炮还因为迫击炮炮弹找不到而打不响。

于是日军“轰轰”几下就被炸了下来。

这其中也有一部份原因是蒙乐增以为他们这一行人反正是活不了了……他们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所以从一开打就没有节省弹药这种慨念,就想着打个痛快然后跟鬼子同归于尽就对了。

因此他们一看到鬼子上来就把子弹、炮弹打得“哗哗”响,这火力是很凶猛,但弹药却经不起他们这么折腾,没过多久那十门火炮就因为没有炮弹变成了废铁。

这一来日军就知道高地上的这些中国人不过是只纸老虎,于是又加紧了进攻的节骤。

缺乏弹药的蒙乐增等人渐渐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后来甚至都到了上刺刀用石头砸的地步。

眼看蒙乐增等人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这时公路那一头突然传来一阵“隆隆”的马达声。

这马达声让交战双方都吃了一惊……

日军吃惊是因为知道身为空降部队的他们不可能会有坦克,同时56师团也被挡在棠吉,所以这坦克肯定是中国人的。

而蒙乐增则以为那不会是****的坦克……****的坦克总共就没几辆,何况有坦克的第五军还远在曼德勒,所以那肯定是日军的援军。

“兄弟!”蒙乐增拍了拍高玉树的肩膀,感慨的说道:“咱们今天也算是有缘,虽然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却要在这里同年同月同日死了!”

满脸血迹的高玉树点了点头,笑着回答道:“能和蒙营长死在一起,死而无憾!能像今天一样打鬼子,死得其所!”

接着高玉树就一挥手中的盒子炮叫道:“弟兄们,上刺刀,咱们跟鬼子拼了!”

“跟鬼子拼了!”

……

战士们纷纷为自己的步枪装上了刺刀。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冲下去时却惊奇的发现,出现在公路那一头的坦克却朝着日军疯狂的扫射。

初时蒙乐增还以为那是鬼子坦克打错了……毕竟那坦克的样子他们从来都没见过,所以依旧怀疑那是日军的坦克,直到他们打出一发照明弹发现跟在坦克后朝鬼子射击的分明就是穿着中国军装的中国人后,才知道是自己的部队。

出现在公路那一头的部队正是工兵一团。

他们初时在听到公路这边的枪声还感到奇怪……一路下来驻守公路的66军都逃得一干二净,前头怎么会有枪声?!

不过有枪声肯定就是有日本鬼子跟自己人干上了,王麻子在不清楚情况的时候也不敢轻举妄动。

他在命令一营做好战斗准备的同时就派出一队侦察兵前出侦察。在确认是日军在围攻自己人守着的高地后,才以坦克掩护着步兵对日军背后狠狠地插了一刀。

工兵团这时派上来的是两辆m3轻型坦克……<


状态提示:134.第134章 两面夹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