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我本三国一路人>第三百二十九回 前哨之战(B)

赶来救援的曹仁心里这个气就别提了,他曹仁曾几何时吃过这样的大亏?咬牙切齿的,脸色在月光之下显得非常非常的……恐怖!没多久李典、曹洪扑灭了余火,计点粮草之后李典犹豫了很久才上前禀报道:“将军,我军粮草折损大半,只怕不便再向前行军了。”

曹仁挥刀砍断一根车辕,恨恨着问道:“曼成有何高见?”

李典道:“眼下不如且在新野暂歇数日,同时发付快马回樊城再催运些粮草过来……将军也不必如此愤怒,好歹我们也拿下了新野城,于主公那里也有个交待。赵云士卒虽然精练,但终不过千人之众,又都是骑兵,只适合快速突袭,所以才会连番设计,在平原上一展其才。若是我等据住城池,他那骑兵反而无用武之地矣。纵然他尚有三千步卒,在我大军面前又有何用?”

曹仁气归气,现在也确实是有些无可奈何。赵云的精骑来无影去无踪一般,你追不上又找不着,想打也打不了。再说地形没人家熟,万一你在赶路的时候,半中腰赵云又给他来那么一下,那人可就丢光了。沉闷闷的叹了口气,曹仁道:“就依曼成之见,发付快马再去樊城取些粮草来……是不是要多派些士卒回去以防赵云埋伏劫掠?”

“糟了!”

李典突然大呼出声,因为他现在才突然想起来赵云的步卒仅仅露过一次面,之后一直是赵云的精骑在搭台唱戏,那三千步卒却到哪里去了?

听见李典的大呼小叫,曹仁自然过问了一下。李典说出心中所想后,又稍一思索脸上就变了色:“赵云的那三千步卒一定是直奔樊城去了!将军请火速驰援樊城,以防樊城有失!”

曹仁道:“樊城?赵云攻取樊城何用?主公大军数日便至,赵云那几千人马敢据守樊城就是自寻死路。”

“可是将军,典细思今日一战,赵云并不欲与我大军交锋,而是意在我军粮草!眼下随军粮草已经损失过半,新野府库又尽被赵云焚毁,我军因此而无力直逼襄阳……如此料来,赵云真正的目的就是把我们拖在新野,再不能向前作何举动,或许他就是在为刘备争取一些设谋定计的时间。我军眼下粮米不足,不能再轻易向前,只有取来樊城粮草方可。赵云料及于此,必定会奇袭樊城,焚毁樊城库粮!将军,樊城那里可有主公先期运送来的一批供大军吃用的粮草啊!”

曹仁这才大惊失色,急忙想集合起人马赶赴樊城,只是……他手下的军兵哪里还有力气赶路?只有在城外休息一晚,明日再赶赴樊城了。

——————

新野到樊城的官道大概是三天左右的路程,但是如果从博望坡北部出发,专挑捷径而且采取急行军的方法,一天左右就能赶到。现在徐庶便是如此,当夜四更时分,徐庶便率领着三千步卒赶到了樊城城外。

看了看已经很疲惫的士卒们,徐庶自己也觉得很累,当下便下令让士卒们隐在林间先休息一下,同时派出了细作等天刚放亮就入城去打探一下。大概到了巳时初(上午九点半左右),细作回报徐庶说樊城空虚,而且留下的那点守军防备松懈。徐庶看看士卒们已经休息得差不多了,当即下令道:“众将士听令,趁曹军不及防备,一鼓作气拿下樊城!樊城中有的是粮草,拿下樊城后自然会让大家吃上一顿丰盛的早饭!冲啊!!”

三千步卒被徐庶几句话这么一煽,哇哇乱叫着以极快的速度向樊城城门冲杀过去。守门的曹兵都懒懒散散的,怎么也想不到徐庶竟然会在这个时候突然来攻取樊城——自己这里刚刚出去两万人马攻打新野,按说新野哪里会有兵来此?慌乱间刚想关上城门拉起吊桥,百多名刘备军兵就已经冲入城门,这时城门再想关就关不上了。

有心攻无备,毫无玄念的一仗。两个时辰不到,樊城就已经被徐庶这三千人给攻打了下来。攻下樊城之后徐庶也不敢大意,把曹兵们的武装解除之后就轰出城去再关好四门,接下来……一如所言,让士卒们放开肚子吃!不过有一条,你吃的撑死都不要紧,但就是不许喝酒!

再就是徐庶很清楚樊城不是可以久留之所,所以在取出足够三千人丰盛大宴一顿吃用的与补充随身口粮的粮草之后,徐庶吩咐人在府库那里堆积柴草,只等赵云赶到樊城二人会合,稍作休息之后便放上一把火。

樊城西门,这里是徐庶与赵云约定会合的地方。此刻的城门楼上徐庶已命人插上了“刘”字大旗,门楼中还布下了无酒盛宴,就等赵云前来……不对,徐庶这会儿已经吃上了。昨天就是啃了几块干粮,早上没吃早饭,又打了一仗下来,徐庶不饿才怪了。再说赵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赶来,饭菜凉了也不好吃是不是?这里再顺便损徐庶一下,徐庶可以说什么都好,就是人比较贪吃,就连好友诸葛亮也曾经戏称他是“但有美食,勿见元直”,意思就是说有什么好吃的千万别让徐庶看见,否则徐庶肯定会想方设法的去品尝一下这道菜。徐庶在司马徽那里求学的时候在人前是稍稍收敛了一点,不过背地里“香肉滚一滚,神仙站不稳”的事也没少做,而他与诸葛亮、石韬能成为好友,实际上是躲在某处吃香肉的时候被二人撞见,从酒肉朋友之后才上升成为的知交好友。(似乎有点把徐庶损得过头了……)

徐庶在城门楼那里吃得眉飞色舞、畅快淋漓,远远的有一只千余人的骑兵队伍


状态提示:第三百二十九回 前哨之战(B)--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