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青春校园>清云>第二百三十二章 进退维谷

“八嘎!”

“这些海上国的军人,根本就不配称作军人。他们根本就是一群手中拿着刀枪的猪。”望着眼前已是不知道第几次攻城失败,前方大军如潮水般撤退的场景。板垣征狗郎浑身直气得微微颤抖,握住佩刀的右手,已是整个青筋毕露。若不是尚存的理性克制着,此刻的他,怕是已疯狂的将屠刀挥向眼前那些攻城不行,逃命却是一流的海上国降军身上了。

也难怪板垣如此震怒,他以及手下大军,已是在这潼关之下,整整耗费了十三天的时间。板垣清楚,此番进兵的关键就是在速度上。华浙国虽然国力强大,但是其内大军皆是集聚在各处边境之上。在他领军如预料的一般,以巧计攻破华浙国设于长江沿岸重兵聚集的防御阵线之后。长安城在短时间内,皆是处于兵力空虚的地步。正所谓“远水难救近火”,即使华浙国有百万大军,可是那些军队也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就从千里迢迢之外,立刻出现在长安城下啊。而这段时间,就是他奇袭攻占长安城,千载难逢的良机啊。

可是,事实却是,他事先明显是低估了号称长安屏障,华浙国第一要塞的潼关的险峻程度。更为重要的是,是他太高估了海上国那些降军的战力了。板垣起先以为,海上国的那些降军,虽然战力不济,但十个海上国的军士,总该能够相比于一个优秀的狗日族军人了吧。但多日的亲眼所见,让板垣深刻的体会到了自己当初的看法,究竟是错的有多么的离谱。

废物终究是废物,即便他们身上穿的是最好的战甲,手上拿的是最好的刀剑,但是也根本改变不了他们骨子里的懦弱无能。在攻城战时,海上国的降军们,明知道向前冲要死在守军的弓箭之下,向后退也不可避免的会成为守军乱箭下的亡魂。但是,贪生怕死的他们,就是宁愿用后背迎接箭雨,也不敢正面冲锋,直面那漫天的箭矢。而且,那些海上国的军人,他们有着明显的趋众性。往往当前方一个人因为害怕而选择后退逃命时,附近很快就会受其感染,形成一大片的逃兵,继而这股趋势更会迅速的扩散蔓延。当板垣下令狗日军将士,在前方督战,当众斩杀一些逃兵,借此残酷的手段驱使那些逃兵重返战场,更是警示余下的海上国降军们,断了逃跑的念头。可是,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些贪生怕死的海上国将士们,居然很快就想到了另外一个“妙计”,那就是装死。

当一批批的攻城大军倒在了潼关之下,当天色变暗,板垣结束这一天的攻城战之后。让他震惊的事情发生了,黑暗里,数不胜数的人,从前方惨烈的战场之上,趁着夜色跑回了军营之内。职守军营的守军,起初还以为是遇上诈尸了呢,都被吓得不轻。好在那些装死之后,跑回来的海上国军士们还不笨。他们在接近狗日军军营之前,事先大声喊话,这才避免了惊恐的守军箭雨的伺候。

面对这些已是将贪生怕死这个词汇,演绎的淋漓尽致的海上国降军们。自认为足智多谋的板垣征狗郎,这一次也是彻底的感到无能为力了。他总不可能,将这些海上国的降军们,全部都给杀了吧。先不说,这一点,会不会激起兵变。更为重要的是,眼下他手中真正的狗日族将士数量有限,更多的还是海上国的降军啊。没了那二十五万的海上国降军,单单靠他手中的五万狗日军。先不说,能不能打下潼关,就算打下了潼关,他也根本没能力,面对接下来华浙国各地源源不断赶至的大军了。这些海上国的降军,虽然指望不上他们去与敌交战厮杀。但是,毕竟他们也有几十万之众,用这些人去防守城池,那还是有一定的用处的。

而在知道指望不上这些海上国的降军之后,板垣征狗郎也只能是忍痛派出狗日族的精锐将士,将它们用在了这种伤亡注定最大的攻城战之上。而正是这些悍不畏死的狗日族军人,几次三番的强攻,造成了潼关守军的大量伤亡,以及潼关数次险先失守的战果。不过,即使是深刻知道,尽快攻下潼关的必要性以及其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可是,在巨大的伤亡数字前,板垣征狗郎,最终还是不得不放弃了让狗日族将士独自强攻潼关的举动。因为仅仅就是两天时间,在攻打潼关的战役中,他手下的狗日军,就已是整整付出了一万四千余众将士阵亡的惨痛代价。是以,板垣征狗郎不得不直面一个问题。那就是,继续这般强攻潼关的话,即使拿下了潼关,那么到时候,他手下的五万狗日军,究竟还能剩下几人。

因此,在随后的日子里,板垣不得不采用了,让部分狗日军协同大量的海上国降军,一齐攻打潼关的决策。而这个决策带来的后果就是,它们这二十余万大军,整整被挡在潼关之前,多达十三天之久。

而在这段时间之内,令板垣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那就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在长安城附近,包括长安城守军在内的各地华浙国军士,陆陆续续的先后赶到了潼关进行支援。这一点,从它们攻打潼关所感受到的守军抵抗强度的变化上,就能判断出来了。再者,在潼关之上,板垣更是发现了随后出现的部分与最初潼关守军衣饰军装不同的将士的身影。很显然,那些人自是其后赶来潼关的援军了。

眼下的情况就是,他们这二十余万大军,在潼关之下,每死一个人,就意味着大军减少了一份战力。可是,与之相对的是,华浙国


状态提示:第二百三十二章 进退维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