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大时代1958>第四百一十三章 调整工作

对自己的信息来源谢洛夫是这么解释的,玛丽莲梦露的日记,至于这本日记谁看过?除了梦露自己之外只有谢洛夫,梦露不在苏联,谢洛夫完全可以把这些消息往那个女人身上推,实在不行可以拿钱堵住那个女人的嘴,再不行就只能让她消失了。

“你们第一总局辛苦了,这段时间盯着美国的动静,这种行动一旦开始,很多平时我们看不见的东西都会暴漏出来,看一看有没有可趁之机,谁对这次清查活动不满?有没有可能反过来帮助我们?这都未可知……”谢洛夫和第一总局局长萨哈托夫斯基的关系非常好,他本身就是在第一总局工作提升的,对第一总局的工作和想法都非常熟悉,至少比谢米恰斯内和这些一线特工有共同语言多了。

“还有就是在找到几个稳定而且中立的国家建立我们的海外运转通道,我本人比较看好瑞士,意大利和希腊也在考虑范围之内,虽然后两个不太适合我提出的条件,但情况目前就是如此,北欧国家潜力有限而且气候和我们苏联差不多,其他距离欧洲遥远的国家文化上不是当今主流,而且稳定的国家不多,所以只能放宽一些条件了。”谢洛夫很无奈的说道,他和萨哈托夫斯基都知道,在海外建立流畅的管道是势在必行的。

希腊的运输和造船业、意大利的工艺品和轻工业、瑞士的金融业和机械制造,克格勃都要插进去一脚,至少要在那些国家占据一席之地,建立自己的基本盘。现在留给苏联的选择并不多,但也远远比历史上要强很多了。

在土耳其驱逐希腊人离开君士坦丁堡之后,希腊国内的反应很大,希腊共产党重新整合流亡在国外的势力回国,已经和现在的希腊政府和解,名义上放弃了武装斗争的路线。这没有一点问题,在必须要的时候捡起来也只是一句话的事情。

按照现在这个年代中国的话来讲,希腊共产党算是修了,比苏联还要走的更远。不过这种言论苏联没人知道,克格勃在请求中央主席团后已经把中国方面的消息都屏蔽了,直接眼不见心不烦多好,多说一句这个提议得到了最高苏维埃主席勃列日涅夫的大力支持,勃列日涅夫本人最不愿意的就是隐居经典进行辩论,克格勃的这项提议深得他心……

目前的发展情势,苏联方面的发展绝对不能说坏,农业方面虽然出现了一些不太好的趋势,但已经比本来的历史好了太多。而且外援多了不少,苏丹和印度的粮食完成可以帮助苏联撑过很多粮食歉收的年份。

剩下就是苏联在中东的战略布局了,历史上苏联对中东的认识不能说差,其中勃列日涅夫时代一直把主要战略进攻方向定在中东和南部非洲,目标就是波斯湾地区和南非。七十年代苏联战略进攻的时候,主要是围绕这两个地方进行动作。对国际局势一点都没有了解的,可能也只有戈地图了,海湾战争的时候苏联还没有解体,本来是可以借着这次稳住颓势的。

但戈地图的反应是,和美国达成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充分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合法政权和领土完整。这与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目标完全一致。同时,停止对伊拉克的武器供应与军事援助。为了避免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对伊立场上的对立,苏联宁愿牺牲伊拉克这个昔日的盟国。

在对伊拉克问题上,苏联与美国合作的态度使美国总统布什感到“非常满意”,并称这是“美苏战后在地区冲突上首次结成同盟”。美苏对海湾危机基本立场上的一致,使联合国安理会得以顺利地通过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虽然苏联没有直接派兵参加对伊作战,但它对美国组织多国部队出兵海湾的支持态度,使美国可以毫无顾忌地采取各种军事行动。

海湾战争本来应该被苏联抓住机会转移一下国内矛盾,最差的选择也应该是趁着美国军事行动的时候,整理国内的问题,但戈地图什么都没有做。苏联在全世界经营了几十年,就算是养的白眼狼再多,总有一些国家是有用的,放弃别的国家是可以理解,战略收缩够不到的地方被放弃,但放弃近在眼前的伊拉克只能用愚蠢来形容。吞并了科威特的伊拉克,石油储量和沙特不相上下,多愚蠢的脑袋会看不到这点?

苏联的南下线路如果只能成功一条,谢洛夫肯定会选择伊拉克,如果能成功两条再加上土耳其、自始至终他的目光都不在伊朗的身上,伊朗反苏,反苏又怎么样?巴列维只敢喊喊口号而已,换上那个花岗岩一样脑袋的宗教领袖,那就不是喊口号的问题了。七十年代阿富汗的局势恶化,和伊朗革命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控制中东,这点对我们是非常有利的,美国这个国家不缺乏各种能源,但他的盟友可不是这样,东亚的日本、韩国、西欧诸国本土都没有庞大的能源储量,掌控住能源就是我们苏联击败美国人的地方,没有能源是美国盟友的致命弱点。”谢洛夫谈了半天克格勃的扩张方向,最后回到老话题上。

“是的,埃及、叙利亚、还有伊拉克,如果这三个国家都和我们关系好,整个中东的局势就稳固了!”萨哈托夫斯基中将点头同意谢洛夫的看法,这三个国家本来就是传统意义上中东的军事强国,一旦全部倒向苏联,将改变美苏在中东的力量对比,其中最重要的是,本身比其他两个国家拥


状态提示:第四百一十三章 调整工作--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