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ter在西方互联网世界越火,李牧在titter上的粉丝也就越多。
李牧在titter上的名字叫“李牧limu”,并且有认证标识,认证信息上写的是:牧野科技创始人。
即便是不懂中文的用户,也可以很轻松的利用“lier主页。
由于titter的玩法对用户来说太先进,所以用户对李牧的崇拜之情几乎是跟他们对titter的喜爱一起伴生的。
李牧并没有让用户强制或者默认关注自己,但他的粉丝增长速度依旧极快。
李牧的第一条titter是他和威廉王子的合影,但是,年轻的威廉王子此时在英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知名度并不高,绝大多数网友先看照片都在纳闷,这个和李牧合影的男人究竟是谁?
这时候,再看李牧发的推文内容:“大家好,这是我的第一条titter,此刻我在英格兰,与威廉一起。”
英格兰的威廉?绝大多数人依旧猜不出,这个人就是英格兰的王子。
不过,在李牧正文的最后,有一个特殊的字符@,后面缀着一串英文名:s。
用户不太明白@s这一串字符的意思,如果说李牧说的威廉,就是这个s,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再加上一个@呢?
而且,这串字符明显带着超链才有的蓝色,这让许多老网民,都不由自主的将鼠标的光标移到这一串字符上,随后轻轻一点……
浏览器立刻弹出一个新的页面,而这个页面就是这个er主页。
这里,有他的认证信息:英格兰王室成员s……
这下,许多人才明白过来,这个人竟然是英格兰的王子。
不过,王子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刚才是怎么过来的?
李牧在自己的推文里加了一段神奇的字符,这段字符是@er名称,那么是否意味着,@是赋予对方名称超链功能的关键?
titter、微博的灵魂玩法之一“@”,其实是被李牧隐藏的一颗彩蛋。
这一颗彩蛋并没有写进titter的新手指南里,原因是李牧不想让用户一上来就接触太多各种各样的功能,这样反而会将titter最核心的全球玩法遮挡。
与其把它放进指南,还不如把它放在一个隐藏关卡里,让用户自己去发掘,因为,能发掘到它的用户,基本上都已经对titter有了基本的熟悉,也是时候让他们开始进阶了。
当用户一开始发现@功能的时候,他们本能的认为这只是一个超链符号,但是,当他们开始互相尝试使用的时候才发现,这并不是一个超链符号那么简单,它代表的,是一种呼唤,一个titter用户,对另一个titter用户精准的呼唤。
这个功能,开始让titter的推文变得更有层次。
原本,titter的推文有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面对全部titter用户,因为李牧没有在这个版本的titter里加入分组可见的功能,所以用户的每一条titter都是全世界不设防的,理论上任何titter用户都可以看,唯一的问题是他是否会看;
第二层是面对titter用户的好友、熟人、粉丝以及其他互联网人脉,他发布的每一条titter虽然是面向全世界发声,但最有可能收到的,就是那些关注了他的人;
现在,@的功能被用户探索出来,titter就又有了第三个更深的层次。
第三个层次是不但可以让全世界都有机会看到、让关注自己的人极大概率看到,还能指定通知某个用户、呼唤他来看到。
例如,用户a发表一条推文,说:“我好想去唐人街吃一顿火锅。”然后他@了自己的女朋友,这样一来,全世界都能看到这条推文,他的关注者都会知道他想去唐人街吃火锅,但他的女朋友能够得到这样的呼唤,就好像这条titter是专门向自己说的一样。
于是,这个功能开始在titter上被疯狂传播并大量使用。
先知先觉的用户已经开始在不断的@自己的好友,而后知后觉的用户正在浏览着自己关注的titter,右上角忽然弹出提示:“有一条titter提到了你。”
提到了你,这四个字对用户的好奇心有着极大的魔力。
用户会迫切的希望知道,是谁提到了自己,是在什么样的内容里提到了自己。
于是,绝大多数被@到的用户都会去点击那个提示,点进去就立刻看到了好友呼唤自己的那条titter。
随后,他们也开始成为@功能的忠实拥趸。
许多率先发现@功能用法的用户,都纷纷转发李牧唯一的那条titter,配文的核心内容基本一致:“titter开发了@这么神奇的功能,却完全被隐藏了起来,只在李牧的推文里留下了唯一的信息入口,这个彩蛋埋的实在太有创意了……”
其实,李牧原本没准备这么早暴露@功能,只不过威廉爽快的答应成为第一个使用titter的王室成员,李牧把titter第一个@用在他身上,也算是礼尚往来。
不过他没想到,因为自己的这个@,一晚上的时间,就给威廉导了300多万粉丝。
……
当燕京时间到了上午九点的时候,titter(微博)在华夏的流量开始暴增。
华夏大量的明星、名人早就已经品尝过网络带给他们的巨大红利,所以这时候都纷纷开始加入微博。
整个牧野映象的签约艺人团队,以及幕后工作团队从一大早就开始大量发布微博,一大早就圈粉无数。
现阶段,《疯狂的石头》在票房突破十亿元之后还在整个华夏社会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