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胡文海搞的这个协会,并不是后世那个只管订杂志、收会费、办年会的那种“民间协会”。而是真正要管事儿的。
有了东风快递做靠山。有老胡家、有新科做后台。做生意腰杆不是也能挺直起来了?
想来现在这样,什么单位都能伸一把手,想罚款罚款、想集资集资、想缴费缴费的情况,协会成立之后总能有了个说理出头的地方。
就像卖电线电缆电力器材的杨巡,消防的灭火器该买,但凭啥要我们买指定品牌的产品,而且东西还比市面上贵了好几倍?还有老窦的自行车配件商店,卫生局要查从业人员的流行病也就算了。你街道收的灭鼠费又是什么鬼?
苛捐杂税,这些东西收不到国营单位的头上,各级单位就指望着从个体户身上找补呢。
当然,有组织出面撑腰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却是胡解放提出的,如何切实提高社会上个体户的身份地位问题。
八十年代你说自己是干个体户的,就好像三十年后说自己是自由职业者似的。做个自由职业者,哪怕你月入一狗,平均收入三千不到的小城市里,一样在婚恋市场上被人挑三拣四。为何?因为没人对你的职业有了解。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工作“不靠谱”。你又不是公务员,哪怕你的收入是公务员的七八倍。却就是得不到认可。
毕竟绝大多数人认可的铁饭碗,是指能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不是一辈子到哪都有饭吃。后者比前者差的,其实就在于社会认可度而已。
改变社会上对个体户的歧视,完善个体户的社会保障,宣传个体户勤劳致富的形象——以及,明目张胆的炫富。
通过一系列活动,塑造社会上个体户堂堂正正赚钱致富正常、正义的形象,打消人们对个体户的偏见和歧视,甚至是树立起有钱光荣的信念。
个体户社会地位不提高,连媳妇都不好找,私营经济发展从起pi?
对于这个工程,胡文海已经有了很多设想,左右不过是炒作的那些套路,对一个从三十年后穿越来的人来说实在没啥难度。在他看来,东北这块地方,改革开放中条件并不比全国其他地方差,甚至基础还只有更好。但结果改开几十年发展下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却落到了需要再振兴的地步。原因在哪里?
在我们的工业没有竞争力?在我们的资源不够丰富?在我们的政策没有关内开放?还是在什么地方?
归根结底,其实还是在人们的观念。东北人过去依托国营经济太久了,发展的也太好了,于是成了新时代改革的包袱。
就好像欧洲人穷的活不下去,扬帆出海才发现了美洲。一战俄国的战败,反而成就了苏联的崛起。美国人的祖先都是罪犯和活不下去的破产移民,中国古代的辉煌封建历史却造就了东林党和清末的闭关锁国。小岗村是吃不起饭要饿死人了,这才分了田搞包产到户。
说到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好日子过的太久,形成惯性反而成了保守主义的大本营,官僚主义的沼泽地。
穷则变、变则通,东北在八十年代日子还算过得去,所以就缺少了改革的动力。到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再想追赶改革开放的步伐,晚了!如果是八十年代东北就开始下岗,或许这片土地的未来就是另外一种命运。
九十年代爆发的大下岗浪潮,对东北的伤害是最大的。一方面是经济结构问题,另一方面反而是因为东北过去的积累太丰富,以至于“有点小病硬扛住,反而拖成了绝症”,最后大家一起去死的结局。
就算是后来的招商引资,东北的投资环境也只能是让人摇头。原因很简单,东北的经济体制缺课严重,自然不会被资本青睐。
改变人们的观念,胡文海觉得这是比投资多少个大项目,更加重要的一步。其实想想,为什么是wen州假鞋卖到了商务部部长女儿的手上,为什么是jin江卖假药的全镇甚至敢抱团和中央的调查组对着干?
这个年代的东北人,缺的正是这种对资本和利润疯狂追逐的精神。钱都懒得赚,可不是一句形容词。
至少有一点汪厅长说的没错。一旦绣城这里的计划实施顺利。胡文海真的有在全省、甚至整个东北进行推广的想法。
商业厅、甚至是商业部。是他的计划首当其冲的障碍。九十年代前如果不能发展私营企业,起码能刺激一下东北的个体经济发展,抓住八十年代最后机会。而个体经济的发展,受到冲击最大的,无疑就是如今商业部门。
汪厅长负气而走,事情当然不可能就这么过去,手段可以说是接踵而至。
第一步,汪厅长就显示出了他卓越的眼光。绣城商业局。硬扛着绣城市府的意见,明令通知即将收回百货大楼的承包权。
紧接着第二步,绣城商业局宣布接到上级部门通知,个体户手续全面暂停办理,并且限期展开个体户的整顿治理工作。
绣城商业局充当了马前卒,渤海省商业厅也没有光是躲在幕后。省里其他地区的企业,都收到了商业系统的通知。东风快递手续不全、资质存疑,要求全省商业单位暂缓与其进行合作。
甚至是新科公司——
距离汪厅长上次离开绣城不过才一周时间,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现在绣城的个体户界真可谓是噤若寒蝉、风声鹤唳。
对东风快递强出头导致绣城个体户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