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玄幻奇幻>寰宇雷君>第六十四章:赑屃与鬼

书有点破败看不清雷落不在意,字迹潦草难以分辨雷落也不在意,雷落最在意的是整本书全是繁体字,而且没有一个标点符号,读起来实在太吃力了。

书籍要保存得长久,就一定要干燥,所以雷落外公的书房非常向阳。雷落抬了一把椅子坐在阳光能晒到的阳台上,开始研究起这神秘的书来。这种古书的阅读,都是竖行而且是倒着翻页数的。雷落翻了十几篇,发现这书的作者根本就是个大诗人加政治家。书中有很多官场的记录和华丽的诗篇,其中一首虽然修改了好几个字,还涂了几个墨疤,但字比较好认,也比较好断句,雷落整理了一下:

长为寻幽爱远行,更于幽处觉心清。

柢园树老知僧腊,石壁诗存见客名。

望入楼台皆罨画,梦惊风雨是秋声。

人间亦有无生乐,化外虚传舍卫城。

看诗如看人,这作者竟是一个高雅之士,寄情于山水,更是从山水中领悟出人生之乐。这份乐观豁达,温文儒雅,通过随性的书法,跃然纸上,让人不觉之间竟为之喝彩。有如此胸怀与见解,可见这书主人,必不是凡人,在历史上应该也是叫得出名号的,只是雷落学问太浅,虽能感觉作者的不凡,却是无法喊得出名字。

再往后翻,看到了这样一段话,虽不是每个字都认得,但也能猜个大概:

“成化十六年,赴应天府主持乡试,恐妨职事,登舟兼程,虽途经大江名山而无暇一览。职事毕,还舟北上,观吕梁百步之壮,溯天津潞河之深,远归眺太行,数千里萦抱不绝,于是尽得两京之形胜,神爽飞越,心胸开荡,烟云风雨之聚散,禽鱼草木之下上开落,衣冠人物、风土俗尚之殊异,前朝旧迹之兴废不常者,不能不形诸言……“

雷落猜测加估计,约莫能知道这书主人应是明朝的一位官员,在出差的途中看到了许多美景,但是没来及欣赏。忙完差事后,便纵情山水,饱览一番。这一番饱览,更让作者心胸开阔,思绪万千,写下不少文字。从书上不慎工整的字迹来看,这本书应该就是作者的贴身笔记本,一有“佳句本天成”的时候,便拿笔记下来。

越往后翻,越是佩服作者的见闻之广,胸怀之宽。山水文章意犹未尽之时,一段文字突兀跳入眼帘:

“成化二十年,京师大旱,宪宗本欲为庶民祷获澍雨,怎奈忧劳成疾,余奉旨祈雨而登长城,天朗气清,无半点天灾之象,或为应龙之怒,古籍云‘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今奉天子命,祭龙祈雨,是为天下苍生……

香火盛时,天色瞬变,风雨欲来,墨云遮山,继而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一物振翅于雷电,雷为车,电为鞭,呼吸吐纳,天地色变,应龙乎……”

看到这里,雷落不仅仅是惊于书中多次出现雷电的描述,而更震惊于这位作者说自己看到了真正的龙。最近的连番奇遇,让雷落对雷电特别敏感,所有和雷电有关的事物,都会引起雷落极大的关注,所以这一段雷落看得极为认真。

而作者说自己在祈雨时看到了真正的“应龙”,却让雷落很是不解。首先,就这书的作者而言,明朝的一位大官——能奉旨祈雨,官自然不小,这样一位人物,绝无说谎的道理,那么龙是否真实存在?按照书上的说法,最后作者自己也打了个问号:“应龙乎?”恐怕只有作者你才能回答吧。也或许作者本来心中有龙,于是在突变的天气中看花了眼睛,把一些自然的光电现象看成了龙,但是接下来的一段话,马上推翻了雷落的想法,让雷落相信了宿命,让雷落明白自己到底走进了一个多大的圈中。沿着这个圈,雷落到底要走向何方,到底要面对多么神秘的事物?

“应龙怒目,傲啸九天,风雨雷电瞬时大作,继而直下,以身袭地,京师为之一颤。龙语于吾:昔赑屃随伯温而下,助太祖成祖得天下,尔等利欲熏心,使奸计困赑屃于功德,功德不除,赑屃不出,灾祸不绝……”

“赑屃”为何物,雷落不知道,雷落甚至根本就不认识这两个字。对于书中记载的事情,雷落只当是神话故事来看,并没有太大感触,但是书中作者的两幅简笔插图,却让雷落瞬间如遭雷击,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其中一幅图,是一条中国龙的样子,却长着一对翅膀,聊聊数笔,便勾勒出那龙怒目而视,凶神恶煞的样子,极为传神。

在这幅图下方,写有两个小字:“应龙”,应该是指这所画之物,便是文字记录中提到的傲啸九天,以身袭地的应龙。

在“应龙”两字的下面,还有一行更小的字写着“成化二十年,居庸关地震。”这难道是说明朝成化二十年,北京有过地震,而地震的原因,竟然是这应龙?

第二幅图,笔画更为精简,但是表达却更为传神,这是某种怪物的头颅,表情凶狠狰狞,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悲凉。头颅四周隐约可见几只兽爪,在奋力挣扎,但是却无处着力,让人感觉这怪兽在作垂死的反抗。在图画的下方,也有两个小字:赑屃。

这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让雷落震惊莫名,一身冷汗的是:那第二幅图,与《震雷卷》后面的那幅图,一模一样。

在巨大的震惊和无穷的恐慌中,雷落合上书擦了一把冷汗,站到阳台边,极目远眺,试图让心境恢复平和,但是这一股莫名的


状态提示:第六十四章:赑屃与鬼--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