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青春校园>我不当明星>第一千零六章 香江演唱会

第一千零六章香江演唱会

这句对联过后,江夏喊了暂停。

何副导演说道:“哪里不对?挺好的啊?”

丁一一突然说道:“台词错了。”

“对,台词错了。”江夏说道。

“哪里错了?”何副导演问道,他不解。

丁一一解释道:“对联错了,这个对联我听过。下联应该是,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中秋。少年包青天里用过是吧?”

“对,之前对联写错了,八目共,写不出来赏字,得把这里改一下。”江夏说道。

他当初写这个剧本的时候,直接就看见就写,也没检查,现在一看,立马发现了问题。

不光是这句有问题,之前的一句对联,也有问题。

“一乡二里共三夫子”那句对联,下联的字数都少了一个,平仄和对仗更是别提了。

这副对联,比较让人熟知的下联是“十寺九僧藏八卷轴,谨遵七戒六道五律,却惜无四三二徒,一筹莫展。”

《唐伯虎点秋香》这个对联,是强行改了一个对联。

有关这个对联,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说乡村里设两个学馆,来了三位先生,为了考教三位先生,对了“一乡二馆三先生,不学四书五经六艺,争教七八九子,十分可恶。”某个先生回对:“十家九姓八头目,未赐七两六钱五厘,妄出四三二言,一等下流。”

还有一个说法是,清代林清音得知乡里的三位私塾先生,才学疏漏,又向学生榨油水,家长敢怒不敢言,所以写对子讥讽他们。写的是“一乡二里三先生,未谙四书五经六艺七律,教得八童九子,十分可恶。十人九姓八东主,施了七厘六毫五丝四息,尚且三心二意,一等鄙俚。”

《唐伯虎点秋香》当中,上联的“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艺,竟敢教的七八九子,十分大胆。”显然是改的第一版的对联上联。

而下联的“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就纯粹是瞎改了,只能说听着很解气,真正文学上来说,完全不通。

江夏没那么考究,他也不知道其中的道道,但他却知道第一个对联不对劲,可真让他去改正确过来,他改不了,即使能改,也未必能改得那么解气。

相对来说,“八目尚赏”这句话,他在《少年包青天》里用过,印象深刻,把这句改了是没问题。

但真要说起来,这句话的正经下联,是“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皇。”

这幅对联是清朝道光年间的对联,广东吴川的林绍棠想回家省亲,皇帝接过奏章后非要林绍棠对一个对联,也就是“十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妻子。”林绍棠对了“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皇。”皇帝大悦,准假三年。

至于说“八目尚赏”和“八目加贺”两个下联,具体出自哪里,已经不可考,有一说是出自唐伯虎给华府做下人时,帮助两位少爷作弊来的,具体是民国诗人程瞻庐的《唐祝文周四杰传》中的故事,也是目前唐伯虎三笑点秋香的故事来源。

一部喜剧电影,去考究这些没什么意思。

《唐伯虎点秋香》这部电影,用对联的时候,是相当随意的。

江夏都怀疑当初那副挽联,并不是有什么寓意,而就是单纯的挂错了,纯粹感觉不错。

至于,经常反挂的对联,更可能是不知道如何正确挂着,跟江夏现在完全是故意反着挂不一样。

拍电影的电影人,可能没有那么高的文化水准,不然也不会有对联都对不工整的情况出现。当然,也可能是故意的,毕竟唐伯虎说完,对穿肠补了一句“好工整啊”,完全可能是反讽。

江夏在这里就把它当反讽用了,喜剧电影不考究那么多。

真要考究的话,最后两句对联完全就是骂人了,普通话听上去还好一点,粤语里骂人的味道更浓。

“你家坟头来种树”之类的,张烨跟江夏用的是粤语对的,也只有懂粤语的,才能听出来里面的骂人味道。

后来又用普通话念了两遍,却都不如粤语的感觉好,但周围的人却感觉普通话的不错,能笑出来。

江夏最后综合考虑了一下,决定用粤语表演的模样,配上普通话的词。

具体的后期,等到后期制作的时候再说了。

接下来,就是打斗戏份,对穿肠在地上喷血,华夫人和书生夺命剑进行打斗,还把秋香等人弄成了猪头。

江夏打了一出“还我漂漂拳”才把秋香打出来。

这段的戏份拍起来很难,毕竟是动作戏,需要仔细设计动作和拍摄。

原版电影中,书生夺命剑在把《春树秋霜图》打飞的时候,有个穿帮镜头,当时他跟华夫人还没有在桌子底下打,脸上不该有淤青,那一块脸上他的眼眶处有淤青,时间比较短,但确实有,是个穿帮。

杨若曼这里也败了形象,把自己搞成了猪头。

江夏拍这段戏份,拍的很慢,因为他不能全情投入的去拍摄,而且此时选择这么一段戏份的原因,就在于这段戏份,他出场最少。

时间已经到了二月中旬,过年整个剧组都没停工,一直就这么拍了过来,距离江夏的香江演唱会,只剩下区区半个月的时间,二月份还是最短的月份,时间已经快不足,江夏不得不把精力放到演唱会这边来一些。

不同于京城的八万人演唱会,香江的万人演唱会,江夏压力没有那么大。

红磡的


状态提示:第一千零六章 香江演唱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