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压抑的感觉,温热的空气里夹杂着一丝丝的暴虐,晏世轮在熟睡中立即惊醒,不顾十二金刚的劝阻,披着薄薄的毯子,走到甲板上。
就好像应着晏世轮的担心一样,在航行方向的前方十海里处,隆隆的传来了炮声。此处有海战?这航线一带,没有海盗啊,难道,提前遭遇倭寇了?
“轰隆——啪”,远处的炮声阵阵,但是与一般的炮声又有不同,晏世轮听了半天,惊道——“这是我金乡军的开花弹!凤晨,命水手调整航向,整理风帆,加足桨手,咱们要立即到开炮地点!”听到前方的炮声竟然如此绵密,晏世轮认为军情紧急,需要立即前方出发点,因为这种炮声,估计大明东南沿海一带,只有金乡军水师能够装备了——
这是宁凤晨当时不顾汪才枫的横加阻拦而列装“平倭”战船的,开花弹是爆炸性炮弹的别称,因其爆炸时弹片四射,犹如花朵绽放得名。开花弹源于北宋火器“火球”(原字为“毛”字底加一“求”),外型浑圆,内盛火药,裹以数层厚纸,点燃火药引线“药捻”后用抛石器投入敌阵,炸烧敌兵,南宋时改用铁炮发射。“火球”的威力十分有限,原因有三:1、纸制的外壳无法形成弹片杀敌,只有炸和烧两种功能。2、内部的火药硝碳磺比例为60:22:18,与黑火药75:15:10相差很大,爆炸威力大减。3、重量轻,材质薄,射程太近。为了克服这些缺点,铁壳的“火球”出现了,这即为开花弹。开花弹具体的发明时间无法确认,推测应在发明了铁壳的爆炸性火器“霹雳震天炮”和“火蒺藜”之后,大体在南宋后期。明代开花弹被广泛使用于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
宁凤晨当时想到,新闻曾经提到过,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者日前在托克托县境内发掘出土了2o多枚明朝早期土雷,据称,这是我国首次出土明朝土雷。这次出土的土雷为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径为8.5厘米、重o.8公斤,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o.6到o.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o.4到o.5厘米的圆型小孔,用以装火药和引爆火药捻,当打开已经锈蚀的小孔时,还能倒出里边的火药。火药均为黑色,其中有一枚较大的火药为土灰色,且部分火药呈米粒大小的颗粒状。内蒙古托克托县(古代称之为东胜州)地处黄河岸边的山梁台地,起着雄踞高地、扼守黄河的重要作用。当时这里水陆交通便利,边界贸易繁荣。元朝末年,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公元1368年元大都被明军攻破后,为了荡平北部元军,明军曾在这里与元军发生激战。该城出土的土雷正是这时明军攻城用的武器,在出土土雷的附近还出土了十几公斤铁弹丸,这是当时明军使用大炮发射的弹丸。”
而且,不仅是开花弹,在金乡军第一军当中,还大量的装备了明朝的“土雷”。这个不是宁凤晨的发明,这是大明本来就有的东西。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当时的土雷是先在敌人的必经之道上挖一大坑,埋入火药,上面覆以碎石,以盘香引爆。这些所谓“土雷”根本就是开花弹!“在出土土雷的附近还出土了十几公斤铁弹丸,这是当时明军使用大炮发射的弹丸”就是证据,他们挖到的是一个火炮的弹药库!“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径为8.5厘米、重o.8公斤,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试想,土雷需要两种规格,并且铸造精度在一毫米以内?只有火炮才要求炮弹有如此的精度,因为大家知道:如果炮弹大于火炮口径就无法发射,而小于火炮口径会造成火药气体泄漏,射程和精度都无法保证。感谢这些数据让我们知道当时那里的火炮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口径为85毫米的,另一种是口径为110毫米的。从这些数据我们还知道了东西方的开花弹有一个区别:西方的开花弹是在铸铁弹体上开一个口,以木制的“信管”塞住,在“信管”内装上缓燃火药来引爆;而明朝的开花弹则是“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o.4到o.5厘米的圆型小孔”,估计是在小孔里插上“药捻”来引爆。因此“信管”、“药捻”都是现代炮弹引信的始祖,也证明了东西方是各自独立研制出开花弹的。实际上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率后金军13万人以锐不可挡之势,度过辽河,长驱西进,围攻宁远城,袁崇焕率领坚守宁远的明军仅有一万多人,以十倍之差的力量与之抗衡。袁崇焕得报兵临城下,便召集将士,集宁远城外民众于城内。命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分守四门,军民同仇敌忾,并严辞拒绝努尔哈赤的劝降。袁崇焕有胆有识,忠勇谨慎,指挥全城军民英勇抗击,多次打退后金军的凶猛进攻。又命令点燃红夷大炮(荷兰产铁炮),一炮摧毁后金军军营一角,努尔哈赤身受重伤,只好收兵,退至宁远城双树堡。重整旗鼓,次日又攻,依然遭致惨败。两军相持20多日,后金军见破城无望,加之伤亡甚重,士气大落,无法再战,被迫收兵回师。袁崇焕率胜兵追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