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大明海商>第六十三章 局部遭遇
三百人的白蜡杆枪兵。这是金乡军陆军早期的装备形式。

不知为何,在这种穷乡僻壤,东江军竟然驻扎了一只千人队伍,虽然不知道金乡军的所在,但是观看这支队伍,让金乡军们也感觉到了他们的与众不同。因为此刻驻守在永宁的,竟然是一支浙兵队伍!手里拿着和他们一样的白蜡杆长枪。

最近这里曾经经历了几场小规模的摩擦了,因为靠近沈阳,这里总能够见到八旗骑兵。而驻守的浙兵兄弟们。并没有害怕,每次预见骑兵劫掠,都勇敢的站出身来,抗击外辱!但是没有得到晏大人的命令。虽然只是乙级卫戍部队,但这些视军功如生命的基隆汉子,见到友军伤亡惨重,是不得不出手的。还好,最近终于等到了命令!

八旗兵因为马匹数量充足。士兵骑术精湛,他们在战斗中倏来倏去,来如雷,去如电,电闪雷击,以极快的速度予对手杀伤,他们虽然没有明军的枪炮、火铳,但他们的攻击太快了,往往在明军换弹换药之际就“刃已加颈”。就是这样一支既精于骑射,又长于搏杀。还凶悍无情,而且数量还相当庞大的军队,东江军能有有什么必胜的把握去跟他们争锋?!

这一天,在强大的后金骑兵面前,东江军浙兵统帅,年仅二十五岁的戚元功失败了。他的副官金先勇浑身鲜血,身中十四矢,被射得如同一个刺猬,死的极为悲壮!这对戚元功的打击非常大。他是戚家军第二代领袖大将戚金的长子,自从父亲去世后。不愿再固守定远。拉起一部分队伍奔向了更有朝气的东江军。

自己还是太年轻了,曾经认为固若金汤的永宁,就这样落入了后金手中。

下级官兵死伤不计其数,城中百姓惨遭屠杀。那些老弱病残孕者均无处可逃,干脆就从城上往下跳,死伤遍地,哀号于城下,不忍目睹。这种场景,只有几年前在萨尔浒外见到过。

不过。这仅仅只是永宁大战的序幕。

一场异乎寻常的惨烈恶战随即开始了。

自己能够不堕浙军的威名吗?望着眼前只有不到七百人的队伍,全都是步族,没有战车,没有熟悉的鸳鸯阵,只有手中的白蜡杆枪,而对面杀将过来的,是近年来屡灭不止,战力惊人的八旗骑兵,汹涌的杀向自己。年轻的戚元功深深的陷入了绝望。

川军和浙军号称明朝的两大劲旅,戚元功还记得,当年出征萨尔浒前,川刘将军曾经放话:“若得两三万川军,俺可以独挡奴酋!”,而浙兵更是祖父戚继光严格训练出来的一支铁军,这支铁军,代代相传,无论是在东南抗倭还是在蓟北镇守边地,均屡建奇功。万历三大征中,每当敌我双方的局势僵持不下,或者明军已现败相,但只要浙兵出现,战场形式立刻改观。

可惜,当日,川浙军团赶到萨尔浒时,大战已经结束。

从此,这支部队被作为机动部队驻扎在辽阳城外。

川兵带队的指挥官是年近七旬总兵陈策,川兵中最强悍的石柱白杆兵由女英雄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弟弟秦民屏率领,浙兵的带队指挥官是副将戚金。

游击周敦吉大呼道:“事急矣,请直抵沈阳,与城中兵夹击,可以成功。”川浙军团虽然都是步兵,但其严整的军纪和求战求胜之心,使他们仅用一天的时间便神速的赶到了沈阳城不远的浑河边。但还是来晚了。他们谁也没有料到沈阳城的失陷竟会如此之快。

当沈阳失陷的消息传来,他们震惊了。

救援行动转瞬成为了泡影,部队在浑河南岸停了下来。

军中高层将领集中在一起,召开临时军事会议。

周敦吉、秦民屏等人神情激愤,高声大叫:“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

上下将领,个个强烈请战。

尽管敌强我弱,陈策、童仲揆两位总兵看见将士们士气高昂,求战心切,最终还是做出了主动进攻的部署。实际上,他们除了继续进攻,已经别无选择了。

因为后金军轻取沈阳,不会做太大的休整,马上就会出兵攻击辽阳。

要知道,后金骑兵机动灵活,来去如电,一旦发现了前面有明军撤退,定会穷追不舍,紧咬不放。到时,明军的主动的撤退难免会演变成一场被动的大溃败,等待他们的,只有惨遭全歼的命运。

所以,他们只能堂堂正正地和敌人打上一仗。

同时,陈策他们知道,在他们之后还有奉集堡总兵李秉诚、虎皮驿总兵朱万良等人率领三万明军援沈,坚持到他们到来,或者坚持到天黑,在夜色的掩护下向朱万良等人靠拢才有生的希望。

好吧,那就打吧。

可是,怎么打呢?

如果只是被动地停留在浑河南岸结阵,那么明军,尤其是以火器见长的浙兵设置防御阵地尚需时间,而前面的浑河却又不是能阻挡敌人天堑,如果敌人的骑兵在自己设置防线的时候蓦然杀来,失败同样不可避免。

要为主力布置车阵和构筑工事争取时间,就必须派出一支人马主动出击。

于是,这支数千人的队伍被一分为二,周敦吉、秦民屏率领三千余人从浑河浮桥过河,到沈阳城下迎战,部队主力在南岸结阵驻扎。

一场血战即将打响,川浙军团表现的机会来了!

手持白杆长枪的川兵从浮桥上鱼贯向北,留守南岸的戚金则指挥士兵布下明军著名的车阵。顺利拿下了沈阳的努尔哈赤的确没打算在沈阳做过多的停留,


状态提示:第六十三章 局部遭遇--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