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一,是个好晴天。
林子轩和慕姗姗起来,出门和院子里的邻居拜年,说着吉祥话。
不用后半夜放鞭炮,也没有鞭炮声吵着,大家睡得都很好,只是这个年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上了年纪的人开始怀念起往年的热闹。
年轻人倒是不太在意,他们吃过早饭就跑出去玩了。
或许正是从禁止放鞭炮开始,京城的年味变得越来越淡,老的东西被逐渐忘却,新的事物进入千家万户,社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
这时候还不觉得,只有很多年后再回头看,才会有所触动。
在那个没有鞭炮的新年过后,华国的发展进入了快节奏,以往那种慢悠悠的日子不复存在,人们的生活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将发生变化。
当理想和纯真远去,一切都不可挽回的走向了庸俗。
林子轩脑海里闪过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他觉得自己今天有点感怀。
“开车呢,发什么愣?”慕姗姗用手碰了一下林子轩,提醒道,“昨儿没睡好啊,等到咱妈家再补一觉好了。”
“没事,就是有点感慨,街上都显得冷清了。”林子轩摇头道。
“报纸上那些民俗专家正打嘴仗呢,弄得比春晚还热闹。”慕姗姗好笑道。
出门的时候,她买了份《京城青年报》,想看看媒体对春晚的评价,没想到不少版面都成了民俗专家的舞台。
几拨人为了鞭炮的事情争吵的不亦乐乎,抢了春晚的风头。
对于这一届的春晚,报纸上有批评,也有赞扬。
演员发挥失常,有忘词的,有表演失误,主持人也出现说话不利索、打磕绊的状况,给人的感觉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观众看起来或许没什么,就是图个乐呵,可在那些专家眼里,这就是严重失误了。
这可是春晚的舞台,是给全国百姓准备的一道年夜饭,你把年夜饭做的夹生了,不是失误是什么,专家们逮到机会,自然要狠刷存在感。
由于时间的关系,报纸上都是短评,可以想见,明天的报纸肯定有大量批评春晚的文章。
有发挥失常的,就有表现优异的。
那些老演员往往能控制住场面,还有唱美声的歌手,表演非常稳定,这就是功底。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平常可能感觉不出来,一旦把两者放到真实的现场直播之中,对比会非常明显。
那些表现稳定的演员得到了媒体的赞扬。
慕姗姗昨晚同样出现了卡壳,只好低头看放在手里的小卡片,好在次数不多,加上那位男主持人犯错更多,就不太显眼了。
目前报纸还没有提到备播带的事情,不过这件事瞒不住。
为什么往年的春晚那么完美,今年的春晚却状况不断,肯定会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春晚节目组也要做出解释。
这在圈子里不是秘密,总会给爆出来,老百姓也就会知道了。
说起来不算多大的事儿,观众或许根本不会在意。
“我估计明年就不会这么真实了,这春晚导演任性起来也挺可怕。”林子轩玩笑道。
在这种批评的声浪中,明年的春晚想必会换导演。
再说,这么搞港台的歌星不敢来,怎么能体现一家亲的氛围,怎么能向海外华人传播大团结的理念,怎么能吸引年轻人看春晚的兴趣。
春晚不能光讲艺术,还牵扯到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
“这不是咱们操心的事儿。”慕姗姗淡然道,“那首《一封家书》获得了音乐人的好评,还说这是城市民谣,应该很快就有人找你谈版权了。”
“年前不来谈,非要等唱红了才来谈,这些人还真是,先耗着他们吧。”林子轩无所谓的说道,“那个小品怎么样,报纸上怎么说?”
“还行吧,就提了两句,没过多评论。”慕姗姗翻了翻报纸,没找到相关的文章。
春晚上那么多节目,不可能每个节目都受到报社的重视,有些节目需要上面定调子,有些节目没什么可说的。
“没批评就行,估计明天才能看到了。”林子轩放心道。
这个小品能上春晚就说明问题不大,给《炊事班的故事》通过审查提供了保障,这部电视剧只要能在华国电视台播出,他就有资金进行后续发展了。
来到家里,林子轩和慕姗姗给父母拜年,陪着说说话。
过去的一年,林伯清和郑秀莲觉得满足,儿子开了公司,女儿上了大学,家里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知足常乐。
两人不能在家里呆太久,吃过中午饭就离开了。
现在和刚毕业那会不同,他们的人际关系不再那么的简单,而是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人情往来,交际应酬,过年这几天是聚会最频繁的时候。
仅仅是半天的时间,林子轩的呼机就响了好几次,应该都是饭局。
自从开了公司,他买了台呼机,方便别人联系。
这关系到公司的形象,一家公司的老板不要求有大哥大电话,至少要有台呼机,这是标配,否则人家会看轻你公司的实力。
“过年这几天的饭局能推就推吧,别喝那么多酒,对身体不好。”慕姗姗不满道。
“那你可要给我打掩护,家里的电话你来接,碰到那些个不着四六的家伙就回绝他们,不用给我留面子。”林子轩提议道。
“那我不是成恶人了,你就不怕被人说成妻管严啊。”慕姗姗无语道。
“你看着吧,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