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莫斯科1941>第五百三十九章 夺取马马耶夫岗

马马耶夫岗是斯大林格勒的制高点,只要站在上面,就可以俯视整个城市和伏尔加河。假如德军占领了这个山岗,就可以在那里建立炮兵阵地,居高临下地轰击苏军在市内的任意防御据点,同时还能将苏军从河对岸调集而来的所有增援尽收眼底。

驻扎在马马耶夫岗南面高地的是罗季姆采夫的近卫第13师,该师自从去年九月进入斯大林格勒后,为和德军争夺这个重要的高地,全师一万多人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便迅速地减员到几百人。就算如此,近卫第13师的指战员依旧在这个并不辽阔的山岗上,和德军进行着反反复复的激烈拉锯战。直到11月21日的大反攻开始,激烈的攻防战才算停了下来,变成了零星的冲击与反冲击。

在夜间担任攻击任务的部队,是近卫第13师下属的近卫第39团。团长叶林上校在进攻前,集中了团里仅有十几门迫击炮,对德军的防御阵地进行了长达半个小时的炮击。

炮击一停止,没等对面山岗上的硝烟散去,叶林上校便下达了进攻的命令。担任首轮进攻的一营在不久前得到了补充,全营的总兵力有五百人,他们从南面的山岗向敌人的防御阵地发起了冲击。

刚刚冲上北面山岗的斜坡,德军阵地上就开始射击,密集的火力立即将进攻部队压制在山坡上。在后面观察所里的叶林见到这种情况,立即命令团属迫击炮开火,企图用炮火消灭德军的火力点。

在经过两轮射击后,叶林上校发现炮击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对面的山岗上,德军不知道什么时候修筑了一个坚固的碉堡,敌人在里面架设的两挺机枪不断地射击着,将部队进攻的道路封锁得死死的,如果强行进攻的话,势必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叶林将迫击炮连连长叫到自己的团指挥所,指着正在疯狂射击的碉堡,表情严肃地问连长:“上尉同志,你看到对面的碉堡了吗?德国人设置在里面的两挺机枪,已经将我军进攻的道路封锁住了,如果不消灭它的话,我军就无法向前推进。”

炮兵连长听后,哭丧着脸回答说:“团长同志,您有所不知,用迫击炮打碉堡,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保证准确命中,因为只有准确命中碉堡后,才有可能杀伤厘米的敌人;第二,要在准确命中的基础上,有足够的威力才能将其摧毁。”

“炮弹讲的是覆盖,不是击中。”叶林听完炮兵连长的解释后,有些不悦地说:“难道你们的炮火就不能通过火力覆盖的方式,来摧毁德军的碉堡吗?”

“团长同志,”受到责备的炮兵连长慌忙辩解说:“别说我们用的是迫击炮,就算是用大口径的火炮来轰击碉堡,也很难有效地命中目标。即便是命中了,炮弹爆炸产生的弹片或气浪对碉堡里敌人基本构不成多大的威胁。”

听完炮兵连长的解释,叶林有些愁眉不展地问道:“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干掉德军的这个碉堡呢?”

“德国人这个碉堡所在的位置,既可以使火力得到充分发挥,又不容易被我军炮火摧毁。”炮兵连长盯着对面的碉堡,小心翼翼地说:“在这种条件下,只能采用派爆破小组突破德军的火力封锁,抵近碉堡进行爆破了。”

“看来也只能这样了。”叶林将炮兵连长打发离开后,拿起电话给正在前沿指挥战斗的一营长打去电话,对他说道:“少校同志,你看到山坡上的那个德军碉堡了吗?我们的炮火无法将它摧毁,所以你只能派出爆破小组,进行抵近爆破,明白吗?”

一营长接到命令后,立即派出了爆破小组去执行爆破任务。可惜是德军的火力封锁严密,不光碉堡里敌人在射击,就连躲在山坡上堑壕里的敌人也在用机枪、冲锋枪、步枪进行着射击。在这么密集的火力下,连着派出的五个爆破小组,都无一例外地倒在德军的枪口之下。

看到十几名战士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被火力压制在一道土坎之下的三连长不禁急眼了,他不顾从头顶嗖嗖嗖飞过的子弹,猛地站起身,侧着头冲趴在旁边的部下喊道:“同志们,给我冲啊!”喊完,他就带头朝山坡上冲去。

见自己的连长已经冲了上去,趴在附近的三连战士也不能无动于衷,他们呐喊着,迎着山坡上射下来的弹雨,从藏身之处一跃而起,跟着连长朝山坡上冲去。

待在观察所里的叶林上校,见到自己的战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勇敢地站起来朝山坡上冲,在短暂的惊诧之后,他不禁连声叫好:“好样的,我们的战士好样的。冲上去,快点冲上去,冲到德军机枪的死角,他们就拿你们没辙了……”

但没等他喊完,他便看到了令自己终身难忘的一幕:在密集的弹雨中,正在呐喊冲锋的队伍中爆出漫天的血雾。德军机枪射出的子弹,洞穿了他们的躯体、撕裂了他们的血肉,带出的内脏到处抛洒,血肉之躯在弹雨中如触电般剧烈地抖动,尸体就像被扔出去的破口袋,在子弹的冲击下被顶翻。但活着的战士,依然呐喊着向山坡上发起冲击,直到中弹倒下为止,战士们残缺不全的尸体,铺满了进攻的山坡。

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由三连长带队发起的冲锋,便在德军密集的火力打击下烟消云散,近百名战士都倒在了山坡上。

正当叶林打算让遭到德军火力压制的一营撤下来时,空中忽然传来了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听到这个声音,站在叶林身边的


状态提示:第五百三十九章 夺取马马耶夫岗--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