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我有皇帝分身>第1186章 太平盛世?

在朱子龙以刺刀开路的情况下,山寨体制开始上路了。

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的完善法律,时不时提点意见,培植新兴势力登上政治舞台。

这种变革,放在明朝的任何一个时期都绝对不可能完成。但只有在明末,经历了外部战争和内部动乱的洗礼后,才有那么一丝可能性。

不过,伴随着朱同志开挂而来,这种一丝可能性,就变成了绝大机率可能性了。

当然,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完成政治变革从来都不是一件快速而简单的事。

民间的各种顽固势力和新兴势力之间的对抗,还有间接的与朱子龙之间的对抗,这才刚刚拉开序幕。

京师的百姓早就恢复了正常,各种商店也是开始照常开业。

该做事的做事,该吃饭的吃饭。妞照xxoo,饭照吃,活照干,对百姓而言,特别是对大明的百姓而言。体制的变化,还不如菜市场的价格变化,更让他们关心。

对他们而言,以前的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下班。

现在的天启皇帝,十几年经常睡大觉,都是无为而治,哦不,垂拱而治。

唯有文人和新时代学生,才会就此展开激烈的争论。

很多新的东西虽然报纸上反复宣讲,但是效果很一般,别说普通百姓了,就算是读书人也都难以理解全部。

不能不说这次改革显得有点生硬,但是任何一次改革本身,哪有不生硬的?

何况,还是以朱子龙的刺刀下,强硬态度进行的。这自然是正常的!

时间,没错,时间,只要时间够长,一切习惯成自然后,都会变好的。

当然,仅仅只用时间来平复这些自然还是不够的。

朱子龙的参谋团队,还给出了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的提议,这和朱子龙的想法不谋而合。

后世的美帝选个总统,个人都能花上十几亿来做广告战宣传。这大明搞个变革,还不得只少花几百亿来,进行长期的国民洗脑宣传?

用一句现代的话来总结,占领宣传阵地。为个人多露脸,则个人出名。

为政策多露脸,则政策施行快速通畅,效果显著。

一时间,结果自然是规模越来越大,京师还有其他的报纸,也都搀和进来了。整个大明各路文人和官员,都往报纸投稿,发表自己的见解,各陈利弊,说什么的都有。

但是主流观点,必须符合正面观,也就是要水军,要喝血,嗯,少反对意见。

最终邸报全国,新的科举和国会等制度,算是出台了。

一切的一切,朱子龙的理解就是,只要军队不乱,大明的未来在自己手上,只会越来越好。

当然,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

朱子龙要做的事情太多,大明这边有自己人帮忙,内部各势力自我磨合,又拉上了帮手后。他的工作重心,也开始渐渐放在其它地方了。

-

比如说,东三省自山海关以外,通了火车的事。

朱子龙就亲自过去,试行一下,顺路再次试查一下。这回可是全程军队保护,刺杀什么的,外人想都不用想了。

虽然路上的火车站看上去还有点简陋,火车车厢看上也很丑陋,但是火车头是现代的。这速度,自然是马车不能比的!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铁路。

其它的扳道错车,什么的各种后世的工作内容,全是用的人工多人操作的。在军管的条件下,古人的智慧同样也是无穷的。

整个东三省从火车上来看,昔日荒无人烟的战场,如今处处是集体农庄。隐约间有了几分后世,新中国大粮仓的初形!

能种田种菜的地方,都标记和圈定了出来。其它地方则还是老样子,用来放牧,马的数量在减,绵羊的数量在增加。

这玩意比中国土生的羊的好处多,产毛多,不吃草根,不会破坏水土流失。许多蒙古人都开始养这个了,原本的放牧生活,也都渐渐的成了固定式生活。

游牧这个词,现在越来越多的不受蒙古族人喜欢了,都开始喜欢上固定而又没有战火的生活。

却是不知,没有哨烟的战火从来没有消失过。不再是游牧民族的蒙古人,在朱子龙看来,那就是没了牙的老虎,一代会不如一代。

现在的东三省,在朱子龙的中心思想指导下。

执行的就是一个新的战略,各种大事主要不是靠战争来解决问题了。逃往北方的各族,只要认同是大明的一部分,接受大明的册封,那就可以得到合法的经商机会。

当然,这前提是大明要在这里驻军。

-

到终点站后,朱子龙随后的几天,主要就是看了下这里的交易市场,以及军队的情况。

然后带队从东三省,转个右转弯,进了朝鲜。

朝鲜王老李心里这些年一阵一阵的苦比,但是脸上却还得假装笑逐颜开。王权旁落,李朝在朝鲜实际上成了一个象征性的存在了。

但是朝鲜百姓不这么想,谁当朝鲜王,谁管事其实都没关系,有好处就行。

甚至于在他们看来,这些年的朝鲜才真正算的上是太平盛世。百姓的日子,比起以前,真的是好过多了。

当然,以朱子龙的标准来看,其实他们过的连后世朝鲜百姓的十分之一生活程度都不如。但是,人就怕有比较呀,以前他们过的更不如呀,这么一比,幸福感不就出来了?

古代这个太平盛世,很多人可能会理解错误,什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呵呵。其


状态提示:第1186章 太平盛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