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都市现代>御前总管升职手札>第154章 陌上花开缓缓归

事实证明,平安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都是需要人全力以赴的大手笔。

赵璨之前开玩笑说这两件事自己要忙“一阵子”,事实上,这些事他足足忙碌了两年多,才完成了初步的目标。

现在江南那边已经刮起了桑基鱼塘的风,毕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不会去考虑整个国家的粮食产量有多少,够不够吃。他们所能顾虑的,只有自己的这个小家庭。而毫无疑问,种桑养蚕顺便养鱼,要比种粮食的收入高太多,让人怎么能不眼红?

况且官府也没有阻拦,而是大力推广,大家自然觉得这肯定是好的,于是盲目跟从。

海军这边的进展比较令人揪心。因为对外打出的是捕捞珍贵海产品的口号,所以训练的地方被赵璨光明正大的放在了东南。正所谓灯下黑,齐王虽然也会让人盯着,但是心理上就不相信这里真的藏着什么秘密,所以也不太关注,正方便了赵璨。

但因为是零基础开始组建,现在的队伍跟草台班子也差不多,目前还是在训练士兵们海上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搭配上对外的那个说辞,他们与其说是“海军”,不如说是“官方捕鱼船队”。

甚至有不少海军士兵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是从渔民之中招收过来,在这上面经验丰富,如鱼得水,也在捕捞上面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除此之外,令赵璨哭笑不得的是,也不知道周围的渔民们是怎么得到了消息,又是怎么想的,居然慢慢的开始跟在这个“官方捕鱼船队”后面一起出海。一开始只是零星的船只,后来队伍规模越来越大,现在周围方圆数十里的渔船都有过来加入的。

反正对于绝大多数的渔民来说,他们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船上度过的,在哪里都一样。

这并不是夸张,事实上,真的有些人生下来就住在船上,在陆地上没有土地,也没有房屋,除了下船卖鱼之外,基本上不会到陆地上去。他们已经习惯了水上的生活,对于所谓“家乡”自然没什么归属感,说走就走。

毕竟对于这些靠海吃饭的人来说,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而有什么比跟着官船更让人有安全感的呢?

事实也正是如此,加入了队伍之后,在风浪来的时候,官船会组织大家结成船队一起抵抗,小型的风浪几乎都不会有什么影响和损失,大大提高了大家在海面上生存的可能,收入也比之前丰厚了。

所以到现在为之,海军做出最大的贡献,就是给朝廷上贡了不少海产。所以这两年来,皇帝的赏赐之中,金银铜之类的已经很少了,都换成了珍珠珊瑚等特产,重臣们时不时还能吃到海边送上来的新鲜海货,海参鲍鱼之类。

不过最近赵璨已经让他们逐渐增加航行的距离,并且试着绘制海图,不再跟那些民间的打渔船混在一起了。当然,留下几艘船替渔民们护航倒没有问题。

这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工作总是充满了危险,所以赵璨并不着急。毕竟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若是就这么折损了,就太过可惜。通过这些工作来一点一点的磨练他们,循序渐进,将来才能得到一支精锐海军。为此即便是多花费一些时间,也十分值得。

相较而言,反倒是造船那边的进展比较快,现在已经能够造出承载数千斤的大船了。虽然对平安来说还不算特别大,但对现在的大楚来说,已经完全足够用了。

要不是有这样的船只,海军那边还真的不敢随随便便进行远洋航行。

最后便是推广优质粮种这件事。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出于保密的目的,种子已经被改良了这件事,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毕竟秘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而且最后选择的屯田地点,不出意外正是河北和西北,目前进行的只有军屯。

这样考虑有许多原因。

首先文臣和武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彼此之间虽说很多时候还是会有所联系,但毕竟不可能太过密切。

而且军中许多事情本来就在保密范围之内,再添上这个,对外说是免得被其他国家的人打探了消息去,完全不会惹来怀疑。

最后就是在西北和河北屯田这种事,以前也做过好几次。太/祖皇帝还在世的时候,因为河北和西北人烟稀少,还曾经想过要从人口稠密的江南移民过去。只不过后来发现这种做法太过劳民伤财,这才罢休。

即便如此,后来每有灾荒之年,朝廷都会召集灾民,给大片田地和粮食等补贴,组织这些灾民们到边疆去落地生根。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增加这两地的人口,从而提高土地的出产,免得拜拜空置。

即使如此,近百年过去,这个问题却依旧没有彻底得到解决。后来也有过军屯、民屯,只不过每一次都无疾而终罢了。

所以这件事突然被再次提起来,并不算突兀。

如此一来,虽然肯定会有人注意到,但只要不去深入的调查,就不怕他们看出什么来。而如果深入的去调查,是不可能丝毫不惊动朝廷这边的。到时候再设法解决,便会容易许多。

虽然一时没有办法大力推广,不过边军们所占据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大片大片荒芜的土地,而军队的人口多,又都是壮劳力,若是他们能够将这些地都开垦出来,也不容小觑。

这些事情多且杂乱,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考虑,皇帝最后都交给了赵璨来负责。

所以这两年多来,赵璨一直在忙碌,跟皇帝接触的时间也陡然


状态提示:第154章 陌上花开缓缓归--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