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第四二二章 停战期(三)

袁世凯道:“如世续大人所言,海外华人己反叛朝廷,自立为王,乱臣贼子,朝廷又何故不出兵征伐,以绝后患呢?”

听了袁世凯的这话,除了慈禧仍然一付闭目养神的样子,其他人的脸上都有些不大好看,其实清廷自然不是不想出兵进攻华东政府,而是还有几分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根本就打不过华东政府,只是这些话大家心里清楚就行了,不能放到台面上来说。

不过表面文章谁都会做,世续立刻道:“非是朝廷不愿,而是自庚子国变之后,回京不过三年时间,朝廷元气未复,当务之急乃是休养生息,实在不宜轻启刀兵。”

那桐也道:“莫非袁大人有什么奇谋良策,可以攻破海外华人吗?”

袁世凯摇了摇头,道:“我也没有什么奇谋良策,而且世续大人所言极是,现在朝廷应是休养生息,确其不宜轻启刀兵。”

这时庆亲王、张之洞、瞿鸿禨等老臣都露出了深思之策,他们都是官场的老油条了,已经隐约的听出了袁世凯的意思,不过那桐还没有反应过来,道:“我还以为袁大人有什么高见呢! 原来也不过如此。”

袁世凯冷笑了一下,道:“即然朝廷此时不宜轻启刀兵,那么肃亲王之举实在是不智,无故去挑恤海外华人,岂非是有违朝廷之意,万一引来海外华人的报复,万一惹得海外华人与朝廷兵刀相见,将置朝廷于何地。”

那桐、世续听了,也都张口结舌,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而袁世凯也不理他们,面对慈禧、光绪,又欠了欠身,道:“太后、皇上,肃亲王此举目无尊上、结交匪类,恣意妄为、冒失之极,不顾朝廷安危,挑恤强敌,实在是罪大恶极,万不容赦,臣非是不念其宗室之情,但如不加以严惩,若是朝中大臣均校仿之,恐又有庚子之祸,故此臣万死进言,还请太后、皇上三思。”

其实这几天里袁世凯心里一直就在揣摩,慈禧对肃亲王到底是什么态度,到底打不打算严惩肃亲王,幕僚大多都认为慈禧并不会严惩肃亲王,理由是慈禧对海外华人相当敌视,肃亲王的行为至少是给海外华人制造了相当大的麻烦,也算是帮慈禧出了一口气;而且肃亲王毕竟是宗室,慈禧要稳固自己的权力,宗室对她的支持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在处理肃亲王时,还是会有所顾忌的。

不过袁世凯并没有轻易的相信这些意见,而经过他的认真分析,最终认为慈禧实际是想严惩肃亲王的,首先如果把华东政府完全当作一个敌对的政权来看待的话,那么肃亲王的行为就显得十分可笑,虽然是给上海新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对华东政府的整体实力却没有什么影响,因此在清廷明明没有足够的实力情况下,却去挑恤一个强大的敌人,显然是相当不智的。其他人没有看到这一层,是因为在潜意识里,还是将华东政府看成清廷内部的一个割据势力,而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敌对势力。

其次是肃亲王的这次行动,是得到了日本的大力支持,无论是不是被日本当了枪使,但和日本有勾结都是事实,而且肃亲王行动并没有告之朝廷,反到是通告给不少宗室大臣,在宗室大臣中也得到了不少的支持,而这几点都是慈禧最忌讳的事情,勾结外国、结交宗室,独走独行,这几条实际己是构成了抄家灭门的大罪,因此袁世凯才认为,慈禧心里是想要严惩肃亲王。

但袁世凯也有一点算漏了,就是尽管慈禧心里想要严惩肃亲王,但肃亲王的宗室身份还是让慈禧有所顾忌,因此需要有一个人出来唱黑脸,替自己去挡宗室的仇恨,而这个人选自然就是袁世凯,本来袁世凯就和宗室有极深的矛盾,由袁世凯出面挡枪,肯定可以将其他宗室的怒火吸引过去,而且如果真到了万不得己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打压袁世凯,来缓和与宗室的关系。

在慈禧点名要袁世凯表态时,袁世凯也明白了慈禧的意思,就是要让自己来当这个恶人。不过袁世凯到也并不介意这个恶人,因为现在他和清廷宗室派之间的矛盾极深,因此就算自己不当这个恶人,宗室派也不会放过自己,因此还不如自己主动一点,这样不仅可以打击宗室派的势力,而且还能卖慈禧一个人情。

当然袁世凯也十分清楚,如果宗室派再闹起来,慈禧很有可能把自己又拉出来再打压一顿,以缓和宗室派的情绪,不过这种打压主要还是形式上的,落到自己身上,军机大臣的位置多半是保不住了,直隶总督也不大靠得住,但会办练兵大臣这个位置估计还是会给自己留着,毕竟自己这次是替慈禧挡枪,而且朝廷毕竟还是需要能实事的人,要论起练兵来,整个大清里确实找不出几个能超过袁世凯的人来。像什么铁良、荣庆虽然都号称知兵,但实际都是纸上谈兵,而袁世凯是经历过真正战场的人,这一点是铁良、荣庆之流完全无法相比的。而对袁世凯来说,军机大臣、直隶总督什么的,都不重要,只要手里有军权,就有资本。

而袁世凯说完之后,慈禧果然十分配合的沉下了脸,并且还哼了一声。世续和那桐听了,心里也不由得一颤,知道糟了,两人也不是无能之辈,当然知道慈禧最忌讳的是什么,因此当袁世凯说出了“庚子之祸”时,两人就知道肃亲王的事情是难以挽回了。

在庚子国变期间,当时在朝中主政的载猗、载勋、载澜等宗室就勾结在一起,背着慈禧干了不少


状态提示:第四二二章 停战期(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