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第三五八章 徳国特使(六)

接下来主要是等待德国方面的回复,因此双方暂时都没有正式的活动,第二天秦铮邀请海因里希、提尔皮茨、瓦德西等人参观人民军的新兵训练。

虽然海因里希、提尔皮茨都是海军军官,但闲着也是闲着,看一看人民军的新兵训练也好,毕竟自从海外华人出现以后,不仅在海上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在陆地上也是战功赫赫,而瓦德西等人本来就是陆军军官,因此更想看看人民军的新兵训练。

不过提尔皮茨也向秦铮提出,希望能够参观穿越者的军舰,秦铮也满口答应,表示一定会做安排,满足提尔皮茨的要求。

现在人民军的扩军计划正在平稳的进行着,而且在一个多月以前,在山东地区也开始招兵,因为在人民军治下的山东地区内,贫苦百姓人数很多,而人民军士兵每个月1石5斗的军饷,对他们还是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另外人民军的军纪严明,作风亲民,在不少地方也确实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好感,而且人民军连继击败外国,攻占威海、青岛殖民地,确定很给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涨气,同时也让人民军的人气大增,因此在人民军的征兵公告发布之后,报名参军的人到也不少,到现在为至,己经招募到了700余名通过身体检查的新兵,像王家寨一次就有20余名年轻人报名参加人民军。

不过报名过并不等于就是正式的人民士兵,还要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新兵训练,通过最终的考核,这样才能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军士兵。

因为参军的人员有先有后,因此最初报名的两个新兵班己经过了一个月的新兵训练期,今天就是他们参加考核的日孑,而秦铮请海因里希、提尔皮茨、瓦德西等人参观的,也正是这场考核。

听完了秦铮的介绍以后,海因里希、提尔皮茨、瓦德西等人也颇感兴趣,到是要看看人民军的新兵考核是什么样的。

一个新兵班有60人,因此这次参加考核的一共有120名士兵,分成6个组,轮流进行不同的项目考核,而其他的士兵则都在一边围观,并且给这些士兵打油鼓劲,毕竟再过不了几天,就会轮到自已,因此场面到是十分热闹。

其实穿越者制定的考核标准并不算高,如果是在欧州,一个普通正常人都能达到,只是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普遍营养不良,身体素质要比欧洲人差得太多。不过这些新兵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还是让海因里希、提尔皮茨、瓦德西等人感觉到意外。

由其是海因里希,在此以前他己有二次到过中国,此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长达一年半的时间,并且还参与过和清政府的谈判,对清廷的军队、治下的民众有一定的认知,而无论是清国的军人还是百姓,给海因里希最大的印像就是麻木,仿佛是一俱没有灵魂的身体。尽管清兵也装配了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武器,但海因里希认为这支军队在德军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原因就是这支军队没有明确的信念,根本就不知道为何而战,这样的军队,装配再好的武器也没有用,因此在三年以前,德军可以毫不费力的占领青岛。

但从人民军的这些士兵身上,海因里希沒有看到他过去在其他中国人身上看到的那种麻木神情,尽管身体依然瘦弱,但却增加了不少朝气和活力,由其是海因里希注意到,所有的士兵都是剃成光头,并没有留这个时代中国人特有的辫子。海因里希当然知道,辫孑是清国的像征,没有了辫子,也表示这伙海外华人确实和清国大不相同。这也说明海外华人能够取得一系列的战斗胜利,也并不是偶然。

经过了二个多小时的考核,120名士兵有87人通过了考核,成为人民军的正式土兵,而另33名新兵虽然没能通过考核,但也并没有被淘汰,他们还可以和后面的新兵一起再进行训练,并还有两次参加考核的机会,但如果连续三次考核都没能通过,也就彻底没有机会了。

不过被淘汰的新兵回到地方以后,可以加入地方民兵,或是在当地村委员任职,毕竟在部队进行了三个月的训练,得到煅练的并不只是身体,还有思想和文化知识,因为新兵也是要参加政治和文化学习的,这样他们被淘汰之后,可以转向地方行政干部的方向发展。

当然,参观新兵的考检只是今天的开胃菜,接下来才是正餐,秦铮将众人带到正式的射击靶场,这里其实就是原来徳军在青岛的靶场。

只见在靶场的观礼台前,停放着两门野战炮。秦铮微笑道:“各位,这两门火炮就是法国的1897式75毫米速射野战炮,我们在战场上一共缴获了四门,这是其中的两门,我想各位应该对这两门炮很有兴趣吧。”

原来穿越者缴获的4门法国1897式75毫米速射野战炮都参加了青岛战役,不过一场战役下来,炮弹只剩68发,每门炮不足20发,而青岛兵工厂又生产不了这一口径的炮弹,也就没有多大用外,因此就留在青岛,作为炮兵的训练用炮。

听完了秦铮的话以后,瓦德西、法尔肯海思、格尔、施瓦兹霍夫等陆军军官们立刻精神大振,纷纷来到这两门火炮周围,仔细观查这两门火炮。而守卫这两门火炮的士兵也没有阻拦他们。

原来法国1897式75毫米速射野战炮是在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中第一次登场亮场,当时法国出动了2个炮兵连,每个连装配了4门1897式75毫米速射野战炮。而德国人对此大为不解,因为在这个时代,一个类似火炮的炮兵


状态提示:第三五八章 徳国特使(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