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第一二二章 秋收行动(十一)

自从王家兄弟被日本谍报机构收编以后,这段时间里,他们兄弟一直都在接受日本人的谍报能力训练,因为他们兄弟俩年轻,和海外华人又有抄家灭门之仇,这在先天上就有重点培养的价值。而且他们兄弟是本地乡绅出身,对山东的社会情况、人文地理十分熟悉,又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可以说这些条件对于一名谍报人员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因此日本方面也有意将他们兄弟培养成山东情报的骨干力量。

而背负家仇以来,王家兄弟也是第一次看到了报仇的希望,因此也十分努力刻苦的学习各种知识能,当然还有日语。不过他们两兄弟的特点不同,王克行从小练武,而且有打仗杀人的经历,于是日本方面有意将他向暗杀方面培养;而王克复的文化较高,能说会道,培养的方向则是刺探收集情报方面,日本方面甚致有计划,在条件适合的时候,可以设法把王克复推进山东或是清廷的官场去发展。

经过了大半年的学习以后,兄弟俩的知识、学问、能力、见识都有了长足的长进,加上这两年的磨砥,让两人也日益成熟,不再是当初没有见过大世面的乡下人。

当然王家兄弟也知道,虽然说自己的目地是借助日本人的力量来为自己全家报仇,但实质上是帮助日本人来对付中国,说白了自己就是汉奸,不能说这对王家兄弟没有影响,但一来是这个时代中国人的对国家、民族观念还十分淡薄,无论是两次鸦片战争,还是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出现过大量中国老百姓帮侵略国士兵做事的情况;二是家仇的情份压过了兄弟俩心里的民族大义,因为兄弟俩都清楚,如果沒有曰本人的帮助,是不可能报仇的,因此两人的盘算是等为全家报了仇以后,就洗手不干,不再帮日本人干活也就是了,这么一想,两人到也能够心安理得了。

而在这段时间里,日本在山东的谍报机构一直都在十分小心的发展着,因为华东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监管相当严格,远非是清廷可比的。现在日本在山东的情报机构己与商务机构彻底分离,独自开始发展,并且在山东的主要城市都设立了据点。不过现在日本的情报工作主要通过公开的渠道收集各种情报资料,并加以分析,以判断华东政府的方向。

虽然华东政府的管控力远比清廷强得多,但信息的传递,公开也远比清廷强得多,政府的重大决策、活动,或是重大的社会事件,都会在第一时间通过报纸发表,这也是现代社会的特点,也给情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即从公开渠道就可以收集到大量的资料。当然现在的日本情报机构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不过资料并不等于是情报,还需对各种资料加以分析,才能成为准确的情报。

其实日本也不是不想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只是以前用来对付清廷的那些招术在华东政府身上几乎都不起作用。比如在两个月前,日本国内计划以货物的名议,向山东情报机构运送一批枪支武器,以备在需要的时候使用。但货船在海关是要经过检测的。

如果是在淸廷,当然就好办了,花笔钱上下打点,就可以一路顺风的通过海关,检测什么的都只是走个过场。而在华东政府的海关,这一招不仅使不用,而且还引来了海关人员的警觉,因为常言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于是检查反而更为严格仔细,结果查出了各种枪支300余支,子弹1万余发,*200余公斤。

这些武器弹药自然是全部被没收,而运货的货船被华东政府扣压,货船上的所有人员都被收监审问,就连接货的日本商行也被查封。同时华东政府还对日本政府提出了严厉的抗议。而在事实面前,日本政府也只能向华东政府道歉,并将责任推到个人头上,并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情。最终货船、商行都被华东政府没收,共有27名日本人被华东政府判刑收监。

这一事件之后,日本方面也就放弃了大批量向山东情报机构运送武器的计划,而改为化整为零,积少成多的计划,每次只运极少量,枪支不超过10支,子弹不超过100发,而且枪支都拆散成配件,等运到了再进行组装。毕竟这个时代的检测手段有限,这样挟带少量的零星配件,也确实很难被查出来,因此而就这样慢慢积累,现在日本山东情报机构也攒了30多支手枪,20余支步枪,子弹1000余发。到也免强够用了。不过华东政府是禁止民间持枪的,因此枪支虽然是到手了,但训练又成了另一个难题。

而王家兄弟是要为全家报仇的,因此一边学习各种知识,一边也在四处打听机会。而就在几天以前,两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得知在一股土匪势力向济南城西南的北崖村索要粮食物资的事情,王家原来也是土匪出身,在两人幼年的时期,还有过一段土匪的生涯,由其是王克行,还参加过几次士匪的战斗,因此两人隐约的觉得这里面有事,于是动用日本情报机构的资源进行打听,到也把事情大体弄清了,这股土匪是属于泰山林家的势力的。

两人当然知道泰山林家在山东绿林中的地位,也知道海外华人是绝对不会向土匪妥协的,加上济南又在调集军队,因此双方肯定会发生一场恶战。虽然从两人心里来说,当然是支持林家,但也明白林家肯定不是海外华人的对手,于是也就想怎样给林家一些支持,而王克复想得更远一些,认为可以利用土匪的力量来对付海


状态提示:第一二二章 秋收行动(十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