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玄幻奇幻>诡墓谜情>第四百九十五章 历史文化

丘处机与成吉思汗分别后,成吉思汗对丘处机十分关心,他多次写信给丘处机,表达其深深的思念之情。《长春真人西游记》又载:“元帅贾昌至自行在,传旨:神仙自春及夏,道途匪易,所得食物、驿骑好否?到宣德(今河北宣化)等处,有司在意馆榖否?招谕在下人户得来否?朕常念神仙,神仙无忘朕。”元帅贾昌从成吉思汗的驻地赶来,传达成吉思汗的问候:“神仙春天时离开我,现在已经是夏天了,沿途艰辛,吃的好不?住的好不?车驾好不?到了宣德等地,地方官安排的满意不?那些归降我的人迎接你没有?朕经常想起神仙,神仙也不要忘了朕。可见,成吉思汗对丘处机想得多么周到。

丘处机离开成吉思汗,又走了大约一年。1224年春,丘处机西行归来,到达北京。在他余生的三年多时间里,再也没去山东

1227年,成吉思汗全力进攻西夏,战事很紧张,但他仍不能忘记丘处机。《长春真人西游记》载:“五月二十有五日,道人王志明至自秦州,传旨改北宫仙岛为万安宫(北京北海太液池南部),长春观为长春宫(今白云观),诏天下出家善人皆隶焉,且赐以金虎牌,道家事一仰神仙处置。”阴历五月二十五,道人王志明从秦州而来,他带来了成吉思汗的圣旨,圣旨中说,将北宫仙岛改为万安宫,长春观改为长春宫,令天下出家修炼之人都要听从丘处机的管理,并赐金虎牌,强调道家的一切事务全部由丘处机决断。

一般来说,佛家修炼的地方叫寺,道人修炼的地方叫观,帝王的住所才叫宫。成吉思汗改“观”为“宫”,这说明成吉思汗把丘处机视为帝王。礼遇之高,由此可见。

从成吉思汗和丘处机相见到各自离开人世,前后5年多,他们相处的时间不算长,但丘处机的“止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成吉思汗,此后蒙古铁骑征战,大大减轻了对平民的伤害。今天,北京白云观中的邱祖殿(后人因避孔子名讳,将“丘”改为“邱”),有一副乾隆皇帝写的对联:“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既表达了对丘处机的敬仰,也表达了对成吉思汗从善如流的赞誉,同时,也概括了成吉思汗和丘处机之间至诚至深的交情。2013年,由王坪导演、冉平编剧的电影《止杀令》上演,该片就取材于丘处机西行与成吉思汗会面的故事。

1224年春天,丘处机应燕京官员的邀请主持天长观。1227年,成吉思汗下诏将天长观改名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并赐「金虎牌」,以“道家事一切仰『神仙』处置”,即诏命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金朝正大四年、1227年)农历七月初九日,丘处机在长春宫宝玄堂逝世,享龄80岁。在逝世一周年,他的弟子将他安葬在长春宫内的处顺堂。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赠封他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

丘氏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其道教词是同类中的上乘之作,前人对其评价甚高,唐圭璋先生的《全金元词》收入其词作的全部内容,顾嗣立编《元诗选》、陶湘补编《景宋金元明词》、周泳先编《唐宋金元词钩沉》、朱祖谋辑《瞗村丛书》亦收入其诗词。 丘词收入《磻溪集》,该书主要是丘处机居磻溪、龙门修道时所作,后由其门人编辑结集,共六卷,《正统道藏》收入太平部。唐圭璋先生的《全金元词》收入其词作的全部内容,该书“据影印金本及道藏校补朱本”,又据相关书籍增补了十九首,这样一来,丘词被唐圭璋先生搜罗殆尽。

丘处机遗着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蹯溪集》和《鸣道集》等。其诗词作品,在金、元之交有一定的代表性,后人所编《元诗别裁》、《词林纪事》都选有他的作品。《蹯溪词》一卷,由近人朱孝成辑于《疆村丛书》。丘处机西游经历,由其弟子李志常的《长春真人西游记》详载。

丘处机在《长春祖师语录》中指出: “生灭者形也,无生灭者性也,神也。有形皆坏,天地亦属幻躯,元会尽而示终。只有一点阳光,超出劫数之外,在身中为性海,即元海也。”全真道把成仙证真的根据建立在人心所具有的“真性”上,超出生死或长生成仙之道,唯在自心中体认真性。“按全真道的观点,自心真性本来无欠无余,只因被邪念遮蔽迷乱而不自觉,只要在心地上下功夫,于一念不生处体证真性,便可于一念间顿悟,乃至超出生死”。全真道的这种唯重修心见性以期超出生死的修炼路线,已十分接近佛教之道。修心见性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呢?

丘处机在《北游语录》中指出:“但心定,行住坐卧皆是行道。如心定,有为也是,无为也是;心不定,处有为也不是,无为也不是。”也就是说,首先要心定,从而清除妄念,磨尽爱欲、除去旧习。故丘氏在《舍本逐末》诗中云:“一念无生即自由。”又如其《月中仙?山居》云:“天生耿介,爱一身孤僻,逍遥云壑。利名千种事,我心上、何曾挂着。”他的《无俗念?性通》上片很好地表现出这一点:“falun初转,慧风生、陡觉清凉无极。皓色凝空嘉气会,豁荡尘烦胸臆。五贼奔亡,三尺逃循,表里无踪迹。神思安泰,湛然不动戈戟。”又如:“放四大,优游无所为。向碧岩古洞,完全性命,临风对月,笑傲希夷。一曲玄歌,千钟美酒,日月


状态提示:第四百九十五章 历史文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