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学霸来也>第四十四章 身家报君王

古代优秀的士人,大都通五经,贯六艺。

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

六艺中的乐,便是音乐、诗歌、舞蹈等。

张忘让刘陶吹奏笛子,一来表示对老大人的敬慕,二来需要有块砖抛出来,好引出他后面这块玉。

刘陶大概是看出张忘心思不纯,微笑着摆手道:“你家的陶笛,自然应当由你先试笛音。”

张忘见刘陶不接招,也不沮丧,淡然一笑道:“既然如此,弟子当仁不让。昔日伯牙摔琴,以为天下再无知音,今日弟子奏一曲《昭君出塞》,以庆与先生相识之缘。”

刘陶听到张忘提起伯牙子期,还以为他要演奏《高山流水》,听到“昭君出塞”四字,忍不住吹了吹胡子。

这就好像一个人说要请你喝酒,然后到头来却端上一杯茶来。

腹诽归腹诽,为表示对张忘的尊重,刘陶腰挺背直,端坐于地,郑重道:“老夫洗耳恭听。”

张忘微闭双目,将洁白瓷笛置于唇边,清秀俊逸的脸上顿时浮现出专注的神情,紧接着他嘴唇翕动,一连串悠扬婉转的音符从唇边喷薄而出。

那笛声如丝如絮,飘渺无状,如泣如诉,令人悲伤,美妙乐音瞬间弥漫了整个院落。

那笛音仿佛自虚无中来,起初只是低低的吟唱,似少女愁心婉转,似江河细流涓涓,但是随着一声清越的高音不期而至,笛音猛然昂扬,似大江东去,似大浪淘沙,似滔滔汪洋撞上中流砥柱,陡然间千回百转,荡气回肠……

刘陶震惊地望着他,心境随着笛音起伏跌宕,恍然不知自己身处何处。

乐曲终了,天地间寂静无声。

刘陶正要击掌赞叹,就见张忘忽然面露悲戚,引颈高歌:

我今独抱琵琶望

尽把哀音诉

叹息别故乡

高歌—曲

寄声入汉邦

话短却情长

家国最难忘,

悲复怆

此身入朔方

悲声低诉汉女念汉邦

一回头处一心伤

……

一种苍凉空旷而又荡气回肠的感觉,弥漫在深深庭院中。

刘陶微眯双目,似乎穿越百年,看到了历史过往:一个深明大义的美丽女子,一步三回头,远嫁苍凉的大漠,从此永别汉邦。有生之前,不知道能不能再回故国,再见爹娘……

想到汉初积弱,不得不牺牲一女子,保大汉边疆安宁,刘陶忍不住孑然长叹,目露悲伤。

豆子并不知道昭君出塞的历史,但是却被悲戚的歌声撼动,泪水不知不觉流了一脸。

张忘演唱完毕,径自伸展着双臂,做出一番被自己歌声陶醉的姿态,朗声道:“呜呼!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伯牙今日尚在,岂能不掩面而羞乎!”

刘陶从回忆中醒来,直瞪着面前这不要脸的少年,陷入石化。

豆子擦了把眼泪,樱唇微张,小脸上有些尴尬。

过晏咽了口唾沫,惊愕地意识到,原来人之无耻,竟至于斯!

见众人皆不耻自己的自我吹捧,张忘面不改色,抱拳对刘陶道:“想当年,数万男儿不能保卫家园,竟靠一女子牺牲自我来成全胡汉休战,如今想来,依然深以为耻。晚辈不愿意历史重演,所以有报效君王之志,请先生成全。”

《昭君出塞》只不过是个引子,由昭君出塞引出后面要说的话,才是张忘的目的。

刘陶瞥了他一眼,问道:“此话何意?”

张忘道:“汉初之所以派宫女与匈奴联姻,是因为国库空虚,无力支撑战争。眼下我大汉边疆,羌氐蠢蠢欲动,匈奴桀骜不驯,乌桓虎视眈眈,晚辈深恐我大汉国库无力支撑四面战火,所以想把全副身家捐出,以尽报效君王之心。”

“将全部身家捐给朝廷?”

刘陶闻言吃了一惊,尚自沉浸在昭君出塞悲伤中的豆子,也不理解地抬头看了张忘一眼。

老子要不是没有选择,何苦出此下策?

张忘心中苦涩,脸上依旧大义凛然:“先生知道,晚辈家中有秘制白陶之法,日进数万钱,不在话下。晚辈愿意将此法进献给陛下,充资国库,以保我大汉运祚绵长。”

既然群狼环饲,难以独善其身,那就抱最粗的一条大腿,暂时苟延残喘。

反正汉灵帝也活不多久,今日给他的,迟早有一日自己还要拿回来。

刘陶略一沉吟,明白了张忘想要自保的心思,尽管如此,心中依然高兴。

身为汉室宗亲,他自然盼着大汉江山永固,任何能维护大汉国祚的事,他都会举双手赞成。

“你有一腔报国之志,我心甚慰。”刘陶抚着胡须道,“不过捐出全部身家就没必要了,你还有那么多家仆要养,只需献上秘制白陶之法即可。”

张忘坚决摇头:“爱国之心,岂有讨价还价的道理?”

只要自己有了护身符,以后想挣多少钱就挣多少钱,家中那点浮财算得了什么?

更关键的是,捐出全部身家,听起来自有一股悲壮大义在里面,让人闻之侧目。

刘陶仔细观察了一番,见张忘不是假惺惺故意推让,欣然同意。

他派过晏去取笔墨纸砚,打算亲自上书,将张忘的义举禀报皇帝。

张忘有报效之意,朝廷自然不能也寒了他的心。刘陶换了一副更加亲近的笑容,和颜悦色问道:“你若有什么心意


状态提示:第四十四章 身家报君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