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网络游戏>网游三国之谁可争锋>第六十七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

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此言不虚。

中原居九州之腹心,中天而立。地势西高东低,关山险厄,势利形便。东据芒砀之险峻,西依连绵之秦岭,南亘蜿蜒之大别,北依太行之巍峨,巍巍嵩岳,屹踞中立,奔腾澎湃的黄河浩浩荡荡横贯期间。名山大川,交相辉映;平原沃野,人民殷富。

而且自古天下统一,都是自北向南统一的。鲜有北伐成功的,就拿巴蜀来说。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于蜀地来说,山峻之险无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可是这有相对性!别人攻不进来,但你也杀不出去!

用一句话来形容蜀地:“天下大乱,胜天堂、天下一统,死牢房”。

天下大乱,占据蜀地。可以发展自己的经济,扩充自己的军队,意图天下。

但是天下将要一统,那么蜀地绝对是一个死牢房,因为你自己打不出去。而且险山峻岭不适合大规模作战。不能大规模作战,别人伤不了你,你也伤不了别人。

两军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后方绝对会被活活拖死。最终结局是你无兵源、无财力、无民心只有投降一条路可以走。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就算有几场小胜,但是只要战局稍有不利。就只能退回去,依天险而守。诸葛亮当初北伐中原,拿下了多少土地,但是战事稍有失误,也就只能退回去。

姜维九伐中原,也是以失败告终。江东也是如此,一旦中原平定,双方也只有僵持。

但是中原作为九州核心,地处黄河流域,地势平坦,是古代重要的产粮基地。而且人口稠密,财富集中。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巨大的财富基础再加上充足的兵员。只要不是太菜,至少能立于不败之地。

北人善战,当然先从北方出兵。北方出武士,南方出文人,自古练兵都是在北方。这样理解是可以的,但像孙吴,就是南方练兵的。只是相对来说北方更重要而已。

华夏近两千年中,战争如恒河沙数,但是北伐成功只有两人,朱元璋和蒋中正。

而这两人成功,有很大原因是此时中原正逢外敌入侵,是以驱除鞑虏,光复中原的口号,把受压迫的人民的热血激情释放了出来。再加上外敌统治残暴,不得民心。又是以入侵者的身份,此不义之兵。但是还是以艰苦卓绝的战争,才得已成功的。

齐林再自负,也不认为自己能和后期的诸葛亮相媲美。

一直以来,有不少人质疑诸葛亮的北伐策略,其中讨论最集中的就是为什么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甚至有不少人臆断,如果诸葛亮肯听从此计,则历史将会改变。其实,现代已经很难考据诸葛亮当时的心态了。

不过,纵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从中可以隐约看到,也许诸葛亮不以奇兵出子午谷而是挥转大军向祁山,只是现实导致的一种必然选择。

当时诸葛亮对伐魏在战略方向上有两个选择:一是出祁山,走秦川大道,取陇右(雍州,凉州),二是以奇兵出子午谷偷袭长安,取关中。

蜀国大将魏延主张袭击长安取关中(子午谷之计),诸葛亮则主张出祁山取陇右。为什么诸葛亮不选择关中而选择陇西呢?

魏延以及后世部分人的看法是,诸葛亮过于保守,不敢兵行险招。其实真正情况绝非世人所想的那样!

第一:国力

1.蜀汉国力弱小。兵民只有曹魏的十分之一,不可能具备一口吃掉关中的条件,即使初战攻克长安,作为曹魏首都洛阳重要的西部屏障,曹魏必以倾国之兵争夺。

2.而关中平原之地,无险可守,必然形成拉锯战,双方兵力悬殊异常,蜀军兵少,必定不是曹魏的对手。

3.蜀军粮运险远,难以抗衡。假如固守长安,而魏军切断斜谷道等地,那么蜀汉军队的后勤补给都会出现问题,更不用说在关中平原上以区区蜀汉步兵与曹魏精锐骑兵相对抗了。

第二:地势

1.陇右是形胜完固之地,南依秦岭与蜀汉接壤,西靠河西走廊,北临黄河,东据陇山。尤其是陇山,南接渭水,北近黄河,绵亘数百里,将陇右与关中隔断,是抵抗曹魏反扑的天然屏障。

因为陇右有此地利,趁虚攻克后即可派兵防守陇山各隘口,阻挡曹魏进攻,如此陇山以西可断而有之。

关于陇山之险要,在东汉开国平定隗嚣割据的战争中得到充分验证。公元30年东汉大军数万上陇,隗嚣部将王元塞断陇道,坚守陇坻,汉军佯攻不利撤回关中,之后隗嚣以陇右弹丸之地居然抵抗了东汉大军四年。

因此陇右是北伐的首要战略目标,在诸葛亮五次用兵当中一直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2.陇右盛产骏马。占领陇右一则可以获取骏马,组织训练骑兵,使蜀军战场灵活机动性大大提高,再无兵种之危。而且曹魏骑兵的骏马大多数都是从陇右获取(少数是从幽州、并州获取),一旦蜀军占领陇右,那么曹魏的骑兵数量则会大大的减少!

3.陇右地势平坦,适合大面积屯田采粮!蜀军占领陇右后,就可以不需要再从蜀地跋山涉水的运送粮食!可以大大的节约人力、物力、财力。

第三:变数

出奇兵偷袭长安,变数实在太多。

1:不能派出很多兵马,因为人多会被魏国发现。但是派出的人又不能少,因为长安乃是一座雄伟大城。

2.长安乃是曹魏西部屏障的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状态提示:第六十七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