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唐朝好地主>672.第672章 拆东墙补西墙

李超凑近皇帝,说,陛下,我们现在不缺粮。我手上现在有八百万石粮,如果全都加工成救灾粮,足以加工出三千万石。

李世民吓了一跳。

“真的?”

李超点头,他当然不可能拿皇帝穷开心。

八百万石粮,三千万救济粮。这个数字,让李世民心潮澎湃,要知道,朝廷的租庸调税法下,一年收的粟谷也不过五百来万石而已。之前李超改革了下商税和专卖制度,让朝廷一年能增加近千万的财政收入。

但粟谷这方面,却没什么变化,因为朝廷的租庸调是以均田制为根本,课丁才纳课交粮。而在除掉了那些勋戚官僚府兵奴隶等不纳课户后,朝廷的课丁才二百来万,每课丁年纳粟两石,加起来也就五百万石左右。

这些皇粮,绝大多数是要运往长安,供给宫廷,以及做京官的禄米之用的。地方上的官员,则还享受不到禄米的待遇,他们只分职田,把田出租然后收租子顶禄米。

正常情况下,朝廷一年五百来万石的粟谷,加上一些绢布实物以及钱税,倒也能维持运转。后来有了李超的那些铸币、盐茶铁、关税商税等的一千万,但是日子更好过了些。

可大灾一起,粮食的需求大大增加,朝廷的粮仓里面,其实没多少粮的。

现在李超居然说他有八百万石粮在手,李世民如何不惊讶。

山南十六州,还只是朝廷天下十七道之一啊。

“你哪来那么多粮食?”李世民知道李超之前用过不少强硬手段,可搜刮八百万石,那可就不是只用强就能搜刮到的啊。

说实话,听到八百万石这个数字的时候,他是真吓一大跳。

李超扳着手指头给皇帝计算,“陛下,我把山南东道境内所有朝廷的官仓、转运仓,都清查盘算了,所有官粮都被我接管了。另外,各处的公廨田的租粮,也被我接管了。还有各地的义仓、社仓,粮食也不少,也被我接管了。”

李超说起来很平淡,但当初要接管这些粮食,可费了不少劲。

“此外,臣还向大户们和买超额的一半粮食,兼之,大户商贾们的跟踪捐献,因此使得现在山南东道衙门手里总共存粮已经达到八百多万石。这八百多万石,米麦粟稷豆高粱等各种粮食都有,不全是细粮。”

“这个时候了,有粮食就不错了,哪管他什么粗粮细粮。”李世民拍了拍李超的肩膀,“这么说,山南民间粮食一半以上都已经到了官府手里了,你这本事厉害。”

山南十六州课丁不多,但真正的人口总数却很多的,李世民估计得有五百万不止。但李超跟他说,山南十六州起码有八百万人口。

这数字听起来让人震惊,毕竟去年朝廷的户籍统计,全国才三百来万户,一千五百多万人口,课丁更只有二百五十来万。

但实际上人口肯定比这个多,因为隋末的官方统计人口就有五千万。有太多的人口在隋末成了隐户逃丁,何况隋朝时也一样有许多隐户逃丁。

今年佛寺整理,就清出来数百万人口,几十万的和尚尼姑以及大量托庇于寺庙下的隐户以及奴隶。

再有就是那些蛮獠等,李超上次平蛮,一下子就为朝廷增加了近四十万土蛮人口,都编户齐民,第一次登记在册了。

李超说山南十六州有八百万人口,那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太大差错。

八百万人口,一个青壮一年要消耗七石粮,哪怕灾年减少些,这八百万人口一年下来也至少需要三千万石粮食。

八百万石粮,还是不够的。

李超把这些粮弄成救灾粮,八百万变三千万,倒是大大填补了这个缺口。

“幸好今夏是个大丰年。”李超说道。

“你那个救灾粮好用吗?”李世民问,一石粮食能变成四五石救济粮,这总让李世民觉得太神奇。

救灾粮,救灾粮,当然是为了救灾而用的。

都是权宜之计。

一石粮也并不能就直接变成五石救灾粮,得添加其它的食材,比如说高粱、大豆这两样粗粮也需要不少,再然后是蝗虫粉啊、鱼干肉干蔬菜干粉,再添加些麦皮谷糠凑一起。

如果添加的高粱大豆鱼肉干这些配比多些,那这救灾粮还是不错的。如果麦皮谷糠树叶草根这些配的多,那就要差的多。

救灾粮充饥的作用还可以,毕竟人饿的难受,其实是胃里没东西难受。如果往里面塞点草根树皮什么的,哪怕没营养,可只要能咽的下去,那就还能挺上两三天。

只是谷糠麦皮这些,没什么营养难以消化,也就暂时骗下自己的胃,并不管用,多吃几次不但可能消化不良便秘肠梗,也会缺少营养而死的。

救灾粮里加谷糖草根这些东西,其实就是充饥用的,而里面的粮食、鱼干蝗虫粉这些,才是补充营养的。

李超现在生产的这些救灾粮,营养还是能勉强跟的上的,但吃久了肯定也会有些不良,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后遗症,就是救灾粮吃多了,容易便秘。比较好的防治方法,就是能增加点油水摄入。

李世民笑笑。

救灾粮的这点后遗症他是知道的,他在长安宫里时忧心灾民,就曾经连续吃了半个月救灾粮,然后每天蹲茅厕的时候,得蹲上好半天,那个记忆深刻啊。

“特殊的困难时期,大家忍忍就好了。这么说,山南的粮食确实是够了,但是河南和河北那边的情况比山南这次要严重的多。萧瑀和陈叔达给朕


状态提示:672.第672章 拆东墙补西墙--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