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杨怀玉的话,钟浩也是深有同感,感触颇深。
在没来过边地的大宋内地人们看来,这大宋泱泱大国,而且地大物博,人才众多,怎么会造出的武器比之西夏这么一个还未完全开化的小国差呢?!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嘛?!钟浩在没来西北之前,也是跟大部分的内地官员百姓一样的看法。
但是到了这这河西之后,发现这事儿是真是存在的。大宋的武器比起西夏人来说,当真是很多不如的地方。西夏人造的冷锻甲、夏人剑、神臂弓、兴州弓、灵州鞍等这些武器和装备,都是远远超过大宋同种武器的水平。这事儿不信也得信。
在钟浩看来,这是一个重视不重视的问题。这西夏国地小人少,为了立住脚,定然要牺牲一些经济上的发展,而集中全力投入到武备上。这就跟后世一些小国,为了抵抗住一些国家的威胁,实行“先军”政策,国内资源有限供给军备的策略差不多。其实就是牺牲国内的民生和经济,而着重发展军队和武备。而现在是冷兵器时代,这武器研究没有那么高深,只要重视起来、投入多起来,想要研制一些稍微先进些的武器还是比较容易的。是以这些西夏国的军队和武备并不比大宋差多少。
大宋若是当真能重视起武备来,或许很快就能够赶上西夏人的武器制造水平。只是大宋是文官当真,对于这武将和军队有着天然的对立,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或许更多的投入到那些文教事情上,未必会重视这武器的研制。
钟浩对于朝廷大势上的事情,也是无能为力,徒呼奈何。
大宋内地官员百姓们总以为这西夏是小国寡民,战斗力并不强,而大宋地广人多,又繁华富庶,是以能轻松打败西夏。
但是事实与那些百姓们想的恰恰相反,在宋夏边境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抑或是是单兵素质和野战能力,却依旧逊于和他们对峙西夏军队。因此也怪不得在宋夏战争中总是败多胜少。
大宋唯一依仗的便是城池,还有那些堡寨,大部分时候只有在守城战中,才能占到一些便宜,野战情况下很难占到便宜。
当然,地广人多的还有一个好处,便是兵源源充足,死掉了一批,可以再调上一批来。
然而说起来,西军的军事素质算是很高的,在大宋禁军中算是最能打的了。这些西军都在跟西夏人的战斗中占不到便宜,这些其他地方调来的军队,自然远远不能西夏军队抗衡。
在钟浩看来,一个繁华富庶的大国跟一个贫穷落后但是穷横之极的小国进行武力斗争其实是很不明智的。
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大概就能说明西夏国和大宋国之间的关系。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国,对于战争实在没什么好怕的,反正他们的国家本来就没什么繁华的地方,根本不怕战争的破坏。所以他们自然也就不惮于以诉诸于战争的形式,来解决一些矛盾。而大宋一个繁华富庶的国家,在很多时候是经不起战争的破坏的。
钟浩觉得还是通过政治手段和经济手段来对西夏进行颠覆和破坏,才是最实用的。比如,通过刺杀或是暗中资助一方等手段,让西夏进行内斗,让其内部造成混乱。或者是通过收购西夏的战略资源,倾销一些奢侈品等,来削弱西夏的战力等。这些手段都比之这武力攻略的手段来在的实在。
不过显然朝廷不是这么想的,他们或许是不会或者不屑于用这样的手段,也或者是用过了,觉得这些方法并不是太有效,反正是最终还是选择了这武力攻略这最艰难的办法。
钟浩对于朝廷大势也是无从置喙,自然只能听从朝廷的安排。既然朝廷安排他来麟州开展窟野河屯田事宜,以便吸引这横山地区生羌蕃部来投,为这攻略横山的大略尽一份力,他也就只能听从朝廷的安排,努力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做好。
钟浩觉得若是西夏在没有大的内乱和变故的情况下,大宋还是很难在对西夏的武力攻略中占到便宜的。他觉得几年前、西夏国的缔造者李元昊刚死时,其实是大宋全力对西夏进行武力攻略,全线压进的好时候,可是那时的朝廷被守旧派大臣占据,官家也没有开战的决心,白白错过了那次良机。
如今西夏国虽然国主年少,但是没藏讹庞如今已经成功消除了野利家族和山遇家族的势力,如今大权在握,西夏国内局势稳定,大宋想此时发力,并无多少天时地利。
在钟浩的认知上,历史上的西夏这个国家生命力还是很顽强的,虽然比之大宋和辽国弱小很多,但是偏偏那倏忽兴起、所向披靡的大金**队灭掉了比西夏强大的多的大辽和北宋,偏偏灭不了西夏。直到遇到了所向披靡、更加变态的蒙元帝国,才跟金国差不多同时被灭亡。
不过说起来,大宋也不是完全没有灭亡西夏的机会。北宋政和四年时,宋军在童贯、种师道的率领下,在古骨龙大败西夏军,到了宣和元年,更是攻克西夏横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面临亡国之危,迫使西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要不是后来金国南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