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二年,四月,督师洪承畴领兵五万,从京城日夜兼程赶到了大名府。
其实所谓的五万大军,真实人数并没有那么多。大明朝的这些将领们可没有李修文实在,说是编员一万人就是真有一万人,就算数字不对,也只多不少。
大明朝的将领,无论是边军还是京营和卫所军,都存在着普遍的吃空饷情况。
正如历史上李自成进逼京城时,崇祯曾找过总兵吴襄,希望他儿子能从山海关带回关宁铁骑入京勤王,询问了他们父子手上大概还有多少兵力,结果得到的答案,是令人震惊的。
也就是直到这时,吴襄才对朱由检说了实话,跪倒在地认错道:“名册八万,实则三万,余数概为空饷。”
朱由检追问道:“那这三万人战力如何?”
吴襄再也不敢隐瞒,如实说道:“可战之人,只有三千!”
这三千人,便是大明朝最后一年,吴家父子手上的关宁铁骑真正的兵力!
这三千人,属于吴三桂的私兵,称之为“家丁”。
所谓的关宁铁骑神话,便是由三千精锐所创造出来的,他们都谨守着一个原则:打仗时先在后方看形式,打得过就跟着主将冲上去拼命,打不过就拼命逃跑。
很可笑吧?
可这就是事实,血淋淋的事实!
关宁铁骑领着巨额的饷银,按理说,士兵们的待遇应该比其他的边军还好才对,可军饷并不是如数发给他们的。
文官克扣一层,放进自己的口袋里。
武将截留一层,用来养自己的家丁。
最底层的士兵们,他们能吃饱饭,就算是主将有良心了。
洪承畴带的也是边军,是大明朝的军队,吃空饷无可避免。他手底下除了自己所部以外,每位边军总兵手上兵力不等,不过正常情况下都编有6000左右,实际上的情况和贺人龙一样,只有大概3000人。
号称五万人马,实际的兵力最多只有一半,也就是两万五千人。至于精锐嘛,自然就更少了。
亡六国者,非秦也,即六国也。亡秦者,亦秦也。
这句话套到大明朝的身上,也同样适用。不是外敌太强,而是内部的腐败,造就了军事上的羸弱,国如何不亡?
这便是大明朝灭亡的真相!
洪承畴分兵三路,亲率主力兵马过了大名府,进入归德府地界时,已是夜间。
下达了原地驻扎,埋锅造饭的命令后,洪承畴坐在中军大帐里假寐了起来。
孙传庭大败的消息已经传开了,洪承畴得知此事后,也只是略微有些惊讶,却依然没有将李修文放在眼里。
即使李修文曾经打过胜仗,还大败了孙传庭,在他看来,不过都是侥幸才能获胜罢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又能有多大的本事?
洪承畴认为,孙传庭之所以会败给李修文,很大的原因是卫所军队拖了后腿。看上去人挺多的,其实全是一帮乌合之众。
再有一个,便是孙传庭手上真正可战之人不足,又有些大意了,才会给对方可趁之机。李修文调来了周王府的援兵,借助人数上的优势,能够获胜也实属正常。
洪承畴虽然打不过清军,可欺负欺负叛军还是很轻松的,率领几千人追着十几二十万的叛军打也是常事。
此行他带来了朱由检的诏书,心里想着,只要进入开封地界,便能让人将这封诏书送到朱伦坤的手里。
这道诏书,自然便是朱由检分化李修文的势力,拉拢朱伦坤的手段。毕竟都是朱氏子孙,难不成你还要帮着一个外人来反抗朝廷不成?
你这么做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天下人么?
安抚的话语还是要有的,无非就是你父亲执迷不悟,如今既已伏诛,我就不打算再跟你计较了,你要继承王爵,我也同意了,今后既往不咎云云。
只要周王府接受招抚,李修文手上那一万的神机营,还能折腾出多大的浪花来?新招募的人马训练不足,如何抵抗朝廷的大军?
再一个,周王府三卫兵马一旦反戈,李修文会腹背受敌暂且不说,单是他在开封城里的家人都会身处险境,他还能跑到哪儿去?
你不是要造反么?
家中的几位娇妻还要不要了?
孩子还要不要了?
真要到了那个时候,李修文便只能投鼠忌器,再也没有反抗的余地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条非常阴险毒辣的计策。
若是李修文知道此事的话,应该也不难猜出,这计谋必然是出自杨嗣昌之手。
与此同时,杨嗣昌也即将到达湖广地界。
说起来,杨嗣昌因为主张议和一事,在朝中和许多大臣也有很深的矛盾,清军退兵以后,不少言官纷纷上疏弹劾他,将此次失利的责任全推到了他的身上。
不过朱由检对他十分偏爱,除了训斥一番以外,也没甚么别的惩罚了,反倒是那些个弹劾他的言官们遭了秧,降职的降职,贬官的贬官。
不过杨嗣昌之所以没有受到惩戒,说起来还得感谢张献忠,这个家伙再次造反了,洪承畴要对付李修文,那谁来对付张献忠等造反势力?
杨嗣昌倒也懂得为君主分忧解难,主动请缨前往湖广平乱。
朱由检准了,钦赐尚方宝剑,命他出任督师平寇。临行前,还亲自为他送行,并赋诗一首。
君主亲自饯行,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恩宠。
杨嗣昌很感动,哭得稀里哗啦的。不过哭完后,他还向朱由检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