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怕自己的话说出来没有什么信服力,尹嬷嬷第一次把王府的人物关系大致跟谢涵学了一遍。
赵王朱枍一共有一个正妃两个侧妃四个庶妃,当然,还有几个上不了台面的侍妾姨娘什么的,这七个妃子是可以上玉蝶的。
而这七个妃子里最得朱枍欢心的自然非徐侧妃莫属了,
她和朱枍两人是从小一起青梅竹马长大的,说起来徐氏还是朱枍的表妹呢。
不过说是表妹,两人其实并没有血缘关系,因为徐侧妃是朱枍的皇祖母也就是当年的徐太后的娘家侄孙女,而朱枍父亲的生母是淑妃。
朱枍的皇祖父驾崩之后,徐太后膝下没有一男半女,嫌日子寂寞难捱,便从娘家抱了一个侄孙女来宫里陪她。
朱枍不知怎么一来二去的就和徐氏好上了,原本太后是要亲自为这两人做主的,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没等太后开口,她老人家便中风了,口不能言手不能动的,随后没多长时间便走了。
太后一走,先皇自然不肯成全这两人,于是棒打了鸳鸯,亲自为朱枍选了夏家之女为正妃。
夏王妃的祖父曾经官拜国子监祭酒,后又做过先皇的帝师,故而先皇对夏家极为推崇。
不过令先皇没想到的是,这位徐侧妃竟然是一个烈性女子,得到赵王定亲的消息,立刻剪了头发要去做姑子。
朱枍不忍心一个花样般的女子就这么伴着青灯古佛慢慢凋残枯萎,只好跪下来求先皇,愿意以侧妃之位迎娶徐氏。
事情发展到这地步,先皇就是想不答应也不行,毕竟他也不想背负着一顶不孝的罪名,说什么太后尸骨未寒,他就把太后的娘家人逼的进了尼姑庵,传了开来,这是要被百官弹劾的。
谁知先皇松口了,徐家却又不乐意了。
因为徐家本是世家望族,又是出过帝后太后的人家,早就富贵至极,哪里会愿意女儿去做小?与其那样,还不如就在庙里过一辈子呢。
因为这也太打脸了,要知道徐家可是伯爵之家,地位不比一个国子监祭酒强多了?
可架不住徐侧妃愿意啊。
再说了,这是皇家的亲事,皇家看上谁,别人有说不的权利吗?
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个理由是,彼时先皇还未定下太子人选,也就是说,朱枍还是有机会问鼎那个位置的,到那时,徐氏想要晋级什么位分的话,恐怕就不是一个国子监祭酒的女儿能拦得住的。
于是,徐家答应了这门亲事。
在朱枍成亲一个月后,朱枍被封为赵王,同时,徐氏和另一位礼部侍郎的女儿一同被抬进了王府,封了侧妃。
婚后,赵王很快带着他的一众妻小去了幽州封地,在幽州,虽然是赵王自己的地盘,可因为先皇还在,他对王妃还有几分面子情,每月基本上能有个十天半月留在王妃的屋子里,王府的当家权也在王妃手里。
可先皇一走,那个位置被如今的皇上,也就是赵王的弟弟坐了上去,因着对先皇的怨念,赵王连带着对王妃也不喜起来。
当然,这些话尹嬷嬷没有全说出来,毕竟谢涵的年龄实在是小,有些话根本就不是一个八岁的小姑娘该听的。
因此,尹嬷嬷只是大概把夏王妃、徐侧妃跟王爷的渊源告诉了谢涵。
不过略顿了顿,尹嬷嬷还是很隐晦地告诉了谢涵,王妃是一个心思简单的人,又是出自书香世家,只知恪守妇道和相夫教子,而徐侧妃从小在宫里长大,又经太后调教了多年,后宫那些见不得人的手段哪个没见过没听过?
因此,不管是论做人还是论心计还是论争宠,十个王妃也不是徐侧妃的对手。
偏徐侧妃还是一个聪明人,进府之后并未恃宠而骄,一直是一副贤良淑德的样子,人前人后对王妃极为尊重,对位分比她低的妾室也极为照拂,王府上上下下鲜少有人说她不好,就连王妃本人也觉得徐侧妃是一个难得的有情有义的好女子,还说什么要不是因为她,徐侧妃本该是王府的王妃。
这种情形下,王妃哪里会去防备徐侧妃?
于是,王妃在生下第一个儿子之后便着了徐侧妃的道,伤了身子,好几年都不曾有过孩子。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妃遇到了一位高人,才知道自己的身子竟然因为误服了药物大伤了元气,很难再有孩子了。
为此,王妃才对徐侧妃设了妨,才逐渐认识到徐侧妃温婉的笑容背后竟然是杀人不见血的残忍。
可赵王不信啊,这么多年王爷一直对徐侧妃宠信有加,因着这件事夫妻之间便生了不少嫌隙,加之那段时间先皇驾崩,新皇登基,赵王把对先皇的怨念迁怒到了王妃身上,王妃的日子可想有多难了。
也就是后来夏贵妃进宫了,颇得皇上的宠爱,没多久便被封为贵妃,王爷和王妃的关系才稍稍有点缓和,而后没多久王妃再次有了身孕,生下了一个小郡主。
可谁知好景不长,小郡主两岁多的时候因为一场天花没了,至今为止,尹嬷嬷都不相信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怎么就会感染上天花?
“还不止这些呢,去年我们小主接到王妃病重的消息连夜赶回来,就在你这村子附近又遭了他们暗算,幸好是你带着你祖母经过,帮他解了围。孩子,嬷嬷真的要替我们小主好好谢你,原本这件事我们小主不让我说,他是怕你不知轻重,传了出去被那对母子知道后会对你不利,所以才借口是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