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穿越平行世界之战争重启>三百一十七。扩大产能

这次点火试车无疑是成功的,其实在这之前,类似的试车实验已经做了不少于十次,而这次更多的是一种汇报性质的试车,毕竟钱花了,总归要弄点东西出来吧。

大长老对这次成功试车也是十分满意,毕竟当初是他顶着巨大的压力,一力推动钢铁厂的建设,在钢铁厂的建设期间,更有风言风语,毕竟钢铁厂的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对别的方面难免有些亏待。

现在,终于初见成效,更是让他老怀大慰,踌躇满志的返回了帝都,他可有东西回去堵住那些唧唧歪歪的嘴了。

在临走之前,大长老对李儒晋起了和沙俄方面的第二次交易,李儒晋听完以后,有点为大文帝国不值,生产线的技术,李儒晋和技术团队已经吃透,想要完整的复制出来,已经没有技术上的难度了。

现在就等着生产线把合格的材料生产出来,就可以复制生产线了,而且这个花费绝对少的可怜,材料是自己生产的,技术也是自己的,顶多付点原材料的成本费和加工费,这个又能花费多少,整个加起来不会超过三个亿。

现在大文帝国又花费了吨黄金买一条生产线回来,真的不值啊!至于军舰用的特种钢,有了“纯氧喷顶转炉技术”那还是个事吗?

一共十七项技术和一条生产线,其他的技术李儒晋还没有看到,但最贵的几样,李儒晋知道,大文帝国花了冤枉钱,这次交易之前和他一下多好,唉!

但李儒晋并没有表露出来,现在钱已经花了,什么都晚了,还闹人心,还是不出来吧!但也不能一点好处也没有,多一条生产线,也能加快一些钢铁厂的建设进度。

一个钢铁厂不可能只有一条生产线的,像李儒晋设计的宝山钢铁厂,年产量在万吨,这个生产线至少也要在条至条之间,要等全部建成,达到预期产量,至少也要得--年吧。

现在还是一边炼钢,一边复制生产线吧!李儒晋把大长老送了回去,又把生产线调试了几回,在确认一切的没有问题,准备妥当之后,这条生产线正式运行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生产线的运行还有些磕绊,这个完全属于正常,工人对设备的不熟悉,生产过程中,上下工序衔接不到位,都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和生产的停止。

经过一个月的磨合,这条生产线终于正常的运转起来,钢铁的日产量也一天一个新高度,往上猛窜,最后日产量定在吨左右时,达到了平稳期。

日产吨,年产量就是在万吨左右,一年天不可能天天都生产的,还有假期,和设备大修时间,一年的生产时间大概在天到天。

一条生产线就有万吨的年产量,如果有条、条,那当初设计的万吨年产量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了。李儒晋把相关的办公室人员喊来,开始做成本核算,他好心里有个低。

不到一个时,就有人把成本核算表送到了李儒晋的手里,李儒晋看了一下,这条生产线把所有的成本都折算在内的话,一吨钢才的成本为左右元,这其中已经包含了员工的工资,设备的折旧等全部成本。出厂价一般为元,而大文帝国市场上,一吨钢材的价格为--元,价格浮动比较大。

主要原因是因为大文帝国的物流不发达,运输成本较高,在许多没有钢铁厂或远离钢铁厂的地方,钢材的价格是嗖嗖的往上涨,极个别的地方,钢材价格甚至超过元。

而且,钢材在大文帝国属于紧俏产品,这个时期,在大文帝国能够搞到钢材的,都是有些能耐和手段的。一般人,想都不要想。

李儒晋想了想,现在只是一条生产线,成本还有些偏高,如果将生产线扩大到十条以上,李儒晋估计这个成本能压低到元一下,每吨钢的利润在元左右,那么这个利润率就大了!

高投入才有高回报,现在大文帝国其他钢铁生产企业,每吨钢的成本妥妥的在元以上,只有宝山钢铁厂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才能把成本压的这么低。

如果产能达到万吨,那一年的利润就能达到亿,而钢铁厂的总投入只不过才接近亿,只要四年就能收回本钱,一个大型企业,四年就能收回成本,这个不要太夸张!当然,这个都是理想状态下才能实现。

现在要想把产能提高到万吨,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两年或两年以上。生产线的复制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李儒晋计算过了,凭沪海方面的生产技术,想要复制一条生产线至少需要四个月。一年也就是能复制三条生产线。

如果大文帝国愿意发动其他的机械厂一起生产,那就另当别论了。

这还不包括大型坩埚的生产,坩埚对材料的要求比较高,现在生产线生产的钢材还不能达到标准,李儒晋的原计划是是等到复制出两条生产线后,对第一条生产线升级,把纯氧喷顶转炉技术运用上去,然后制造坩埚。虽然时间上会有些耽误,但这么做算是最划算的一个办法了。

但现在不一样了,大文帝国又购买了第二条生产线,李儒晋的计划也要改变一下了。等第二条生产线运来之后,直接升级,作为特种钢生产线。这样可以省下不少时间。

想到这里,李儒晋直接更改了制造计划,现在开始全力复制生产线。

大量的钢材源源不断的开始运往沪海方面最大的一家机械加工厂,在沪海方面的协调下,机械加工厂暂时停止了其他对外业务,正在进行中的业务,也在最短时间内加工完


状态提示:三百一十七。扩大产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