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群雄逐鹿之南方王>第二百五十六章 开皇元年

哗哗哗~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

开皇元年,对于华国而言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对于司马宇却是来到这个世界后渡过的最为平稳的一年。

这一年里,整个华国境内几无战事,华国的统治在这平稳的一年里得到了巩固。

整个华国据有四州数百万平方公里之地,地域广博,治下百姓一千多万,他们来自不同的时代,由汉族、南夷、鲜卑、倭人、南蛮等诸多民族组成,语言、民俗文化,以及所使用的度量衡都有所不同,这不便于华国百姓的融合和管理。

为了打破这种壁障,加速各族百姓之间的融合,在这一年里几大国政方针的实施,使得华国的统治之基得到了快速巩固。

第一,统一语言和文字,统一度量衡。

司马宇广招民间的儒生百姓开言献策,经三省六部审议后,最终决定采纳北宋大儒周敦颐的建议,立北宋时期的汉语为官方语言,采用北宋时期的度量衡制度。

先后经过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两大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之后,两宋时期的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北宋的语言文字和文化即保留了汉族文明的精华,又融合了各民族的不少风俗特色,更便于在华国推广。

北宋时期的度制以丈、尺、寸、分为单位,1寸为10分,1尺为10寸,1丈为10尺,一丈的长度以今天的单位米来计算约3.12米。

量制以石、斛、斗、升、合为单位,1升为10合,1斗为10升,1斛为5斗,1石为2斛,1石相当于今天的67升。

衡制以石、斤、两、钱、分为单位,1石120斤,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石相当于今天的150斤。

为了便于前期语言文字和度量衡制度的推行,司马宇更是利用国库系统中的民生之鼎开出了大量的钱粮物资,以奖励的形式下发给普通百姓,用以鼓励百姓学习新的语言和度量衡制度。

第二,立太学,兴教育。

不管是哪朝哪代,教育永远都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对于由不同时代的多民族组成的华国而言,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司马宇特旨在京都北郊划分出一片占地数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兴建太学,为华国最高学府。第一任的太学祭酒正是大儒周敦颐。太学内将开设经学、术数、墨学、法学、兵学、杂学几大类,其中杂学下辖分类科目最为庞杂。

太学招生不分年龄,不定学习期限,学识能力达到考核水准即可出师。每年招生3000人,不论寒门还是世族,统一采用试卷和面试两轮考核招生。

除太学外,在各郡县由官府出资行办官学,官学所设置的教育与太学相仿,只是限于规模一些科目有所删减。

不论太学还是官学,所有教习人员的薪酬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学员只需支付少量的钱财即可入学。

当然,由于初创,太学所设计的不少科目还因未找到合适的老师或是无学员报考而空置。

不过,相信随着政府的宣传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一应科目都将得到完善。

为此司马宇还特意下旨在全国范围内广招具备相关能力的人,特别是来自民国自近现代时期的人更是重点关照的对象,凡有能力者皆征召为老师。

第三,重农业,促工商。

在生产能力欠发达的冷兵器时期,农业一向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最重要的标准,只有有了更充足的粮食才能繁育更多的人,才能招募更多的军队用以对外发动战争。

开皇元年二月,华国皇帝司马宇下旨颁发劝农令,劝谏天下百姓开荒育田,百姓凡在政府规划的官田之外开荒所得田地者,不仅所开田地尽归其所有,还能得到官府下发的粮种补贴。

当然,在古代虽然开垦田地并不容易,但为了限制百姓无限制的低效率开垦田地,根据各郡县的不同情况,官府将制定统一的限额标准。

为了鼓励百姓开荒种粮,整个华国境内私田均采用三十税一的税制,粮食的交易则不需要纳税。

官田则在各郡县均有少量设置,主要由各地郡兵和屯民负责耕种,只要用以保障军粮供给。

私田作为百姓的私产之一,也可进行交易,不过却需缴纳高昂的交易税。

同时,在全国各地专门设置管理私田专职官员,负责对私田进行登记造册,并发放粮种补贴。

鼓励精耕细作,每年派遣专门的农业种植专家下乡指导百姓耕种,对各地的私田耕种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对田地耕种水平严重低于当地平均水准的农户,可适当调高税制,待其达到标准后再调回原状,对弃荒超过两年的私田直接充归国有。

在重视发展农业的同时,司马宇仍重视工商也的发展。废除商人贱籍的说法,将商人的地位提高到与农民、工人同等的地位。免除关税,仅收取极低的商品交易税。

来自后世的司马宇十分明白,只有通过商人的商业活动,才能将百姓手中的财务价值发挥到最大,才能盘货各地的经济,加强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这一点,在他的崛起之路上商人所发挥的作用就表露得清晰无遗,密布永州的各类匠坊和广扩四方的商道,为百姓创造了无数的财富,也为他的崛起之路提供了蓬勃的动力。

第四,开恩科,选能吏。

华国初立,不管是中央的三省六部和御史台,还是各地方政府都急需大量官员的填充。


状态提示:第二百五十六章 开皇元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