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青春校园>警婲槑>第390章 我就是向日葵
经费,梵高博物馆终于要成为现实。

1963年,梵高博物馆开工。文森特也积极参与设计。建筑由荷兰建筑师李特维德(gerrittveld1888-1964)设计。他死后由其他人继任。

1973年6月2日,梵高博物馆正式开放,荷兰女王朱丽安娜亲临剪彩。

从此梵高博物馆成为阿姆斯特丹一处名胜。

平果最感欣慰的是,梵高的亲侄子文森特,目睹了博物馆的落成。

1978年,88岁生日后没几天,文森特去世了。

他的朋友约翰·鲁瓦德这样悼念道:“面对住了四十年的家,里面梵高的作品全部被搬空了,文森特就像卸下常年扛在肩上的包袱一般,他的心情非常轻松愉快。”

平果以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博大的胸怀,根本不可能这般的悲悯天下人,给碌碌无为的普通人以这样的奉献。两个叫做文森特的荷兰人给予了喜爱绘画与艺术旅行人以最高境界的礼物。

梵高博物院最早名为美术馆,建造时面积不大,按每年6万人设计的。

近年来,梵高盛名远扬,每年参观人数都要过百万,原有的场地顿显捉襟见肘。

于是,日本的安田火灾与海南保险公司总裁后藤安夫(曾于1987年买下梵高的一幅向日葵,典型的惺惺相惜,平果以为。)出资,由日本的世界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设计了新的梵高美术馆新展馆(ex),于1997年4月29日破土动工。同时,原有的旧馆也进行改建,由建筑师马丁·凡·厚而设计。新馆和旧馆同时于1999年6月24日重新对外开放。

平果欣赏的便是通体玻璃的馆展。

2013年9月,梵高博物馆宣布新发现了一幅梵高的作品《蒙玛茹尔日落》,梵高真迹的殿堂里,又多出了一枚璀璨耀眼的宝贝。

站在几幅画作前,平果流连忘返:

《向日葵》:

1887年的暮夏,梵高画了四幅向日葵,给人感觉无比的逼真。面前这一幅,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可视为梵高画集的代表作品。

孩童时代,梵高就喜爱鸟巢,这种喜爱可以说充分展示了他爱冥想的特质。

梵高始终都在尝试着要捕捉由中心向周围旋转的分量感。

到南法去寻觅太阳,就是对于色彩、旋转、炎热的斑斓热烈的一种祈望。

众所周知,向日葵就是生长在大地上的太阳,她的向阳性,是无可比拟的。

梵高笔下的向日葵,还给人以无穷想象力,比如那火动着的花瓣,是不是一种燃烧着的yù_wàng,或为身体的,或为理想的,或为梦幻的,一个人可以被毁掉么?当他满怀深情地热爱着生活或事业或爱人!

《群鸦乱飞的麦田》:

平果以为站在这幅画前,人的心情立刻充满着绝望、恐怖、噩运感觉。画画时的梵高,站在燕麦田内,自我估计已然魂飘远外了,似乎真的已超越了生死境界,置身于异世界的磨砺中,全世界都在被俯瞰。

梵高说:“我的生活,从根基上被破坏,我的脚只能颠跛着走。”

“我担心,我是否变成你们沉重的负担……那时候——回到这里再开始工作——画笔几乎从手中滑落下来……可是,从那时起我画了三张大的作品。”

是的,平果泪流满面,此画线条生硬,没了次序,不但天地悲鸣,甚至所有的疼痛、孤寂、凄切、悲哀、绝望,都从地平线的那一端飞扑来——

无数人这样质问过:梵高的画到底好在哪?

确实,有很多人表示喜欢梵高的画就是因为梵高的画色彩浓烈,美啊。没错,他的画非常有美感、色彩斑斓的。但是他凝结在画中的浓郁情感,面对画作时没有感触么。

《吃土豆的人》是梵高初期作品。描绘的当时的荷兰农民在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之后,围坐于昏暗的房子里吃着简单的晚餐。梵高说:“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

平果以为这便是梵高,崇高的悲悯情怀最为重要的展示,一种对于农民的怜悯,也是对自己的救赎。

要说怜悯,是梵高最大的软肋。

他真正画画,是从27岁开始的。之前,他做过神职人员。年轻气盛的他,渴望通过对宗教曾有过的非常狂热感情,想像父亲一样做一个神父。但是在博里纳日矿工区做的六个月见习传教士中,他没有得到该有的救赎,甚至他把他的衣服、食物都分给了当地的矿工,甚至跟着矿工们一起下矿井,来分担他们的苦痛,但是他痛彻心扉,感觉到了一种尽了全力,却依然无能为力。

于是,他走了,他要开始新的人生,他要表现出来用他的方式。那就是素描、速写、拼命用色彩用心灵去表现油画传递出来的力量和光芒。

所以梵高在画这幅”吃土豆的人“之前,已经来回打过了50多次草稿,也对农民头部有过了肖像练习。

那时候,他的日子应该用煎熬来形容。因为他已奔三,成了一个典型的”啃老族“,还不得不住在父母的房子里。

梵高写信给弟弟提奥,抱怨父母对他的不友善,抱怨自己“活的连条狗都不如”。于是,他画那些苦痛的人民时,就更加怜悯他们,也算救赎了自己。

那个时期,梵高的画,颜色基本上都是暗沉的、无色彩的。

善良、怜悯、热忱和执念以及激情四溢,是梵高的个性特


状态提示:第390章 我就是向日葵--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