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青春校园>大声望家>第三十二章 诛仙出版

仿佛在一夜之间,诛仙的名字就戳入了广大群众的眼帘之中,无处不在。

著名门户网站网奇在门楣上挂了一条横幅:后金庸时代巅峰之作;纸媒南部周报的第三版也出现著名文学评论家留白的文章:情撼九天,诛仙一剑,盛赞此书文笔细腻,情感动人,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看来出版社这次大出血了,不过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想到此节,林致远不禁对掏钱买书的读者产生了一丝愧疚。

自己能做的补偿,就是工工整整地签名,恭恭敬敬地握手吧,林致远想着。

可是第一次签名售书,就打破了他的幻想。连主办方都没有预想到会有那么多的书迷,林致远握手,问候,签字,笑着合影,没有两个小时就要崩溃了。他借着上厕所休息了一会儿,出来之后又变得精神抖擞起来。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他不得不听从了工作人员的劝告,省略了握手问候的环节;又过了一段时间,合影的时候他就失礼地坐着了;再过了一段时间,他已经笑不出来,合影时会举起大拇指或者作出v字形,遮掩僵硬的脸顺便活动手指。

三百六十行,行行不容易啊。

签售活动延续了整整八个小时,事后统计,他一共签出了六千本,而新书发行一周的总销量也达到了十一万本。

这可是近年来首屈一指的成绩,出版方欢欣鼓舞,大力推广,特意给林致远安排了一次媒体见面会。

规模不大不小,十数家各类媒体记者济济一堂,林致远和几个宣发人员坐在台上,等候提问。

记者甲:“林先生,首先恭喜你的新书大卖,创下了首周销量的纪录。但是我想问的是另一个问题:你开发的游戏愤怒的小鸟,目前在双榜的下载量都是第一,请问在你看来,小说和游戏有什么共通之处么?

记者乙:同样恭喜新书大卖。我的问题是关于视频的,我手上有一组数据,林先生主创的暴走大新闻已经播出4期,总点击量达到了五千万之多,据好酷网的消息,这也创造了视频类作品的新纪录,请问你以后的发展重心会放在哪一块?

记者丙:林先生其实我是你的歌迷,哈哈哈。你的几首原创歌曲引发了轰动,我个人最喜欢的是《春天里》这首歌,最新消息它拿到了本周的排行榜冠军,我好奇的是您的创作灵感?

。。。。。。

林致远在首期暴走大新闻里面唱的歌,已经有了一定的传播度,所以张姐让他重新填词编曲,在录音室里正儿八经地做出一张单曲,拿去打榜。音乐榜单这东东么,每家电台都有一个;权威性么,都是自诩第一;只要公关到位,拿个周冠军根本不是事,因此林致远也没有把这事当回事。

再说了,提问的记者同志们都收过红包,所提的问题也是主办方提供的,采访为假,宣传为真,目的就是给林致远的成就作个总结,塑造出才子的形象来,最终还是为了卖书。

林致远当然一一配合,最后谦虚地总结道:“手不是个好作家,我最得意的作品就是诛仙。”

这段话随之成了某小报的报道标题,也由此带起了一波风向。

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是:新闻人物或者新闻事件往往像是龙卷风一般,起于微末,哪怕是很普通很平常的小事情,也会在突然之间火爆起来,闹的满世界都是。

这种情形此起彼伏,后来衍生出一个词来,叫做炒作。自从新媒体出现之后,这种现象越来越频繁,隔三差五地刷爆吃瓜群众的眼球。

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新闻本身的话题性是一方面,而另外一方面的原因是:和以前相比,现在的传播渠道实在是太多了,媒体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所以每一家都不敢放过任何可能大火的事件,以免被对手全取眼球;因此,每当有某个媒体发掘出‘独家’之后,竞争对手就会迅速跟进,不管是不是大新闻,反正大家一起搞,总不会吃亏;这样互为因果下来,不红也红了。

当然,还有很多小型媒体,自身没有采访能力,索性就摘抄别人的稿子,什么热门抄什么,这样一来,观众就会觉得:赫,这里是你,那儿还是你,好么,全面开花啊,大新闻!

在林致远穿越前的世里里,这种情况已经非常普遍了,几家小小的自媒体勾搭起来炒作一番,很快就会变成刷屏事件;群众还以为那些自媒体号召力惊人呢,其实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引导而已。这也算是新闻界的羊群效应吧。

炒作到底是不是好事呢?当然是,尤其当被炒红的那个主角,就是自己的时候。

这几个月折腾下来,林致远也算是小有名气;不过他的知名度分布的既零散又混乱:有读者书迷,有视频观众,有游戏粉丝,还有些许歌迷,这些人互相掺杂,但主体还是年轻人,其中又以学生居多。

然而这一次,当记者朋友们的发表了总结性报道之后,吃瓜群众突然发现:auv,原来丫跨界玩得这么溜,妥妥的才子模板好不好!

所以,这次的集中报道,相当于对他的名气做了份整合工作,产生的效果是一加一远远大于二。

林致远火了。

很快,他博客的粉丝数超过了百万;

很快,更多的记者联系张姐,要求采访,进一步挖掘才子的故事;

很快,海角论坛娱乐八卦板块出现了篇帖子:蓬莱文章潘安骨,八一八才貌双全的林致远

很快,


状态提示:第三十二章 诛仙出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