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冬酷寒料峭,覆舟山所在临于大江,每至夜深,寒冷不禁加倍,甚至兵卒手足俱都麻木,刀枪难作紧握。
呜咽寒风撩拨着营地内熊熊燃烧的火堆,位于中军大帐中,突然一声短促粗喘,旋即便是一阵轻微的甲衣摩擦碰撞声。
诸葛恢从硬榻上翻身而起,摆摆手驱退闻声冲入的卫兵,有些困难的抬起手擦了擦额间因噩梦而激出的冷汗,俯下身凑在榻前火盆上,过了一会儿才渐渐恢复知觉。
或是人老之后,难免顾虑更多、气弱胆薄,自从得知琅琊爆发乡乱,诸葛恢精神便一直处于恍惚状态。尤其随着庾翼入都使得畿内局势更加莫测,诸葛恢甚至不敢再随便返回台城,常住覆舟山军营中,起居都不解甲,以防备随时可能发生的变故。
虽然褚翜数次使人传告当下应以相忍为先,共同提防江北,但这种情况下,若是虑之不及,自己都不敢深信,更何况其他人的话。
最起码,通过此前劝说皇太后给予王导追赠哀荣的问题上,诸葛恢能察觉到皇太后对于琅琊王氏可谓恶意满满。所以在诸葛恢看来,庾翼被召入都下,绝不可能仅仅只是出于平衡局势的考量那么简单。
所以在庾翼入都之后,诸葛恢即刻建言由淮南王司马岳持节督军平乱,将淮南王安排在距离覆舟山更近的通苑,也是为了施加一层保障。
眼下距离琅琊民乱发动已经过去了几天的时间,其实各方尺度也都大体摸清楚,同样的王允之集结青徐人众奏请分割北扬州的要求也已经传入台中。
如果不考虑个人对于王允之的深恶痛绝,诸葛恢也不得不承认这一个目标的制定的确体现出其人高明所在,尤其对于集结青徐乡众愿望而言更能收以奇效。
虽然这会令得各方权斗纷争之外再要加上一个地域相争的矛盾,但这不是王允之需要考虑的问题,需要头疼的是台辅们,该要怎么安抚青徐侨民的情绪,同时还要顾及丹阳等各个郡县乡众人情。
除了感慨王允之的精准之外,诸葛恢也能感受到其人那种决绝之心,而背后显露出来的便是一种危机感。王允之这一次发动,可谓是将王家本就不多的资本全都压在台面上,换言之其人觉得如果不这么做,随着王导的死去,琅琊王氏根本就没有了生机。
若是深究原因,大概还要落在肃祖旧事的余波上,一个王舒的死不能令人满意,同样不能令人心安。这一点,从皇太后这段时间各种举止间也能显露出来。要么被时局各种力量缓慢绞杀箍死,要么奋力求取一线生机,很明显王允之选择了后者。
这样一个要求,台中是不可能答应的,这一点诸葛恢心里很清楚,所以这几天来从覆舟山每天往来书信便达百十封之多,一直在努力进行沟通和劝说。
因为庾冰那里也在暗示,皇太后那里给他们兄弟施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旦绷不住出兵,宿卫肯定要接踵而上,这对整个青徐侨门都是一个莫大的打击。
然而这一次被激起的乡愿实在太强烈,那些乡众们虽然不如王允之的动机那么强烈,但在看到一个确凿明确的目标后,也不肯轻易放手。
在一个安稳可期的前景yòu huò之下,诸葛恢这一点乡望号召力几近于无,甚至就连暂且将郗鉴并一部分被控制的时流放回都中的消息都被拒绝。
诸葛恢可是听说,金城那里乡情激涌,对于将徐州拱手让于沈维周的郗鉴更是满怀恶意,不乏激进的年轻乡流每天堵门痛骂郗鉴乃是乡贼,郗鉴也因此大病不起。
青徐侨门乡愿顽固的情况下,诸葛恢已经成了唯一能够与之交流的台城代表,甚至就连晋陵的蔡谟都被乡众强请到金城与王氏并为领袖。所以这短短几天时间里,诸葛恢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就这样枯坐到天明,何充与庾冰再次联袂而来,除了再陈旧辞之外,同时也表示台内可以稍作让步,且必须要保密,且必须要到建康来谈。
“葛公同执台事,自然也知当下疾困。肯做商谈,已经算是最大让步,即便最后不成,必有回偿以慰乡情。但若金城之众还要持恶不悟,宣乱于外,届时是否出剿,便已经不是台内能决。”
庾冰现在算是已经初步拿到前期收获,就任中书侍郎作为何充副手,虽然跟他预期中还有差距,但也暂时还能接受。
听到庾冰这么说,诸葛恢便也默然颔首,情知眼下的确已经不能再乱下去。事情发生了已经有几天,就算道路阻隔再怎样严重,江北不可能还得不到消息,就算加上集召兵众的时间,到了这个阶段,肯定也要有所动作了。
若真事情再久拖下去,盘踞金城作乱的青徐侨众已经不是能得多少的问题,而是要考虑还能活下来几人。所以这两人今次前来,算是下达了一个最后通牒。
而诸葛恢这里若是还不能有所进展,要么就去金城跟乡众们抱着一起等死,要么就在台内被彻底的边缘化,后续事态发展再也不能插嘴。
当然诸葛恢也并不是完全的被动选择,该争取的权益还是要争取,首先便是安全问题,就算金城人众来到建康,也只能驻扎在覆舟山,保证一旦谈判破裂即刻可以从大江水途返回金城。其次便是性质问题,他需要掌握两到三个宿卫高级将领的名额,一旦达成共识,便能第一时间将这些乱众转为宿卫编制。
对于诸葛恢的要求,何充他们稍作沉吟之后便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