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青春校园>厨神之三界纵横>第四百十七章 论吃货的自我修养

火锅,在华夏是一道有着悠久历史的季节性传统美食,在现代社会中,方便多样的火锅在各地都极受追捧,遍及华夏各地的大大小小的火锅店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现代考古学证明,华夏人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吃火锅了。商周时代有一种“温鼎”,自带火膛,“温鼎”内有夹层将其分为两部分,上层盛放汤羹肉类,下层放置炭火燃料,设有火门用来更换炭火,鼎的周围有透气用的小孔,这应该就是火锅的雏形了。当然那个时候如此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料理方式,除了王宫贵胄,普通老百姓依然是无法消受的。

在现代社会,火锅在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以老北京火锅为领军代表的以各式红肉为主打的北派火锅,包含:内蒙肥羊火锅、山东肥牛火锅、羊蝎子火锅、东北白肉火锅等;南派的粤系火锅则主打一个“鲜”字,包括:潮汕牛肉火锅、各类海鲜火锅、潮汕砂锅粥火锅、猪肚鸡火锅、海鲜打边炉等;云贵系火锅则突出本地特有食材,个性十足,包括;云南野菌火锅、贵州酸汤鱼火锅等;江浙系的火锅虽然没那么出名,但也颇有历史的传承,包括菊花暖锅、一品锅、三鲜暖锅等。在如此多的流派中,川系火锅特色鲜明,四川火锅、重庆火锅、串串香火锅等。

可见火锅这道料理,深受大江南北各地人的喜爱。但论起对火锅的痴迷,恐怕巴蜀之地说自己第二,天下没有地方的人敢说第一了。他们对火锅,尤其是红油火锅的热爱,外地人简直是难以想象。

除了满城随处可见的大大小小的火锅店,很多巴蜀人自己都掌握了一套烹制红油锅底的窍门,外面吃、家里吃,一个人没法吃大锅的火锅,人家还有串串卖,照样一个人也能吃到嗨。

如果你问一个来自巴蜀的人,人生中的乐事是什么,他很可能会对你说约上三五知己好友,围坐在一锅热腾的红油火锅面前,大快朵颐。尤其是在大雪纷飞的寒冬,屋外冰天雪地,而屋内则因为热腾腾的火锅,在口腹之欲得到满足的同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红光满面,神采飞扬,甚至大冬天的还冒着汗珠,火热的宛若盛夏。

红油火锅这种热力十足的菜品原本季节性非常强,在过去,除了冬天很少会有人会吃火锅,因为就算是冬天,热腾腾的火锅也能让人吃到身体发热,其他季节就更别提了。但在现代社会,这根本就不算事,反正有万能的空调,就算是炎炎夏日,吹着空调,喝着冰镇啤酒也照样舒畅!

在巴蜀之地,火锅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信仰,深入骨髓和肺腑之间。甚至有人打趣道,巴蜀人血管里流淌的红色不是血,而是火锅里装着的那浓浓的红油汤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传播方式的升级,原本的地方美食早就冲破了地域的限制,像红油火锅这样的个性十足的美食也红遍了大江南北,但是在巴蜀以外的其他地区很多人都会采取鸳鸯锅底这种红白汤共存的折衷方式,让无福消受热辣的外地人也能有个缓冲。但是在巴蜀,这种不伦不类的半吊子吃饭法,一看就是外来客的外行吃法。

在黑袍人将底料搞定的同时,空空也非常主动的清理出了一张长长的桌子,为了尽快吃到美味,他出点力又算什么呢?他在桌子的正中,郑重其事的设置好了一个装满了燃烧中的龙脂骨的小炉子,虽然这龙脂骨点燃后的火苗有点烈,但空空对自己人生中的杰作——那口锅可是信心十足,这些火它绝对可以驾驭!

空空冲着黑袍人直招手。后者立刻会意的双手抬起了因为装满了料而变得沉重不堪的锅子,从嗓子深处低吼了一声,“碰”的一声,那一口因为达到沸点不断棍动着的大锅静静地放在桌子的正中,薄薄的白色水蒸气袅袅的升起,在锅子的上方形成了一朵朵小小的云彩,不停的变幻着形状,一会儿像一团炉火,一会儿又像一座冰山。

“这个就是你想出来的越火酱最终的食用方法吗?我们就这么在这里现吃吗?”常照武拉了一把椅子端坐在桌边,他的表情显得很平静,但他此刻内心的激荡只有自己知道。从面前那口锅里涌出的浓香几乎是揪着他的灵魂,他的一颗心都随着沸腾中的汤底不停的起起伏伏,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自己正在期待着什么。

“废话,火锅当然是要现涮现吃的,事先都烫好了,再装在碗里让人吃的那叫串串!”空空白了常照武一眼,这个家伙问出来的问题还真奇怪,一个资深人类难道还没有他懂得吃吗?

空空为自己调好了一份油碟,拉了一把椅子正要入座,却发现血修罗正用冰冷的眼神看着自己,得,这位女大爷还得伺候好了,得罪不起,也折腾不起啊。。

空空连忙挤出了一个狗腿万分的笑容:“姐,别站着啊!你就先坐这边吧,你看,我连油碟都给你调好了!”

“油碟?”血修罗面露疑惑,“这锅底里面不是加了大量的南香松子的油吗?都已经那么油了,为什么还要油碟?”

嘿,这女人看来真是对人间的美食一无所知啊!这年头就算做吃货,也得有足够的背景知识,这样才能吃出成绩,吃出风格,吃出水平啊!

空空只得解释起来:“你可别小看这个油碟,这个虽然只是简单的香油,没添加太多的辅料,因为这个锅底味道已经够丰富了,也就不需要我们在蘸料上再画蛇添足了。但我以前在餐厅里工


状态提示:第四百十七章 论吃货的自我修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