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女神不应有恨>第一百六十章 成色足十赞应星

在程国祥表态后,王象晋终于点点头。

他虽然久不在京城,但谁可信,谁不可信,谁结党营私,谁廉洁奉公,还是心中有数的。像久在地方的杨嗣昌他不了解,但在朝多年的那些人,多少双眼睛盯着呢,想瞒过皇帝容易,想瞒过悠悠世人,除非他能有王莽未篡时的谦恭。

这时候吏部尚书闵洪学递给王象晋调来京城的官员名单。

说起这吏部尚书,作为温体仁的铁杆的闵洪学在平行时空的历史中,在崇祯四年,由左都御史,升任吏部尚书后,转过年就被御史路振飞给弹劾了,说他“结权势,树私人,秉铨以来,吏治日坏”。于是闵洪学自己辞职了。

但在位面之间,总有些细微的不同之处。在这个位面,由于种种原因,路振飞并没有弹劾闵洪学,因此他一直做吏部尚书,做到了如今。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虽然一直帮温体仁作事,却一直谨小慎微,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遭弹劾,却也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六年。眼看着同僚换来换去,他也越发谨小慎微了,看起来就像周道登第二。

王象晋拿到名单,从头开始扫,随即撇撇嘴,三分之一曾在他门下求过指点,三分之一挂着徐光启的招牌,最后剩下三分之一,是些散兵游勇,大致也都是肯下基层,重视农学的官员,他也都有所了解。当下心里就有数了,这些人他压得住。

不过看到结尾,他却也是一愣,指着最后那个名字问道:“这个‘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宋应星’是谁?有什么本事?”

也不怪他问,宋应星的职务,在这份县太爷起步的名单里,实在是太显眼了,就他一个没有品级。

闵洪学显然也知道他会这么问,这问题连他自己都问过,指了指曹化淳,意思是这是曹化淳推荐的人。

王象晋一愣,转头目视曹化淳,眼里探出探寻之色。以他了解,曹化淳不像是结连外臣的样子啊。

曹化淳从怀里掏出一本书,递给王象晋,道:“是锦衣卫推荐的。”

王象晋没有接过书,扫了众人一眼,脸色很冷:“锦衣卫是什么意思?信不过老夫?锦衣卫什么时候又可以染指朝政了?”

曹化淳摇摇头,劝道:“老大人息怒。这人不是锦衣卫。”

接着解释道:“老大人当知锦衣卫有巡查天下之职。自毕昇活字印刷术以后,书籍的传播便捷了很多。民间多有自费出书之人。有些传播学问,弘扬正气的书籍还自罢了,却也有一些书籍根本不堪入目。为此,锦衣卫专门有一司,检查天下新出的刊物,尽可能在某些违**籍付梓之前,便将其封禁。就算不能,也要在付梓以后,尽快封禁,降低其影响。”

王象晋静静听他解释。其他人之前已经知道了,但也不插话,等着看王象晋的反应。

“之前说要征兆擅长农学的官员入京的时候,除了吏部考功司,锦衣卫也拿出了一份名单。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人手问题,一个负责检查书籍的锦衣卫被调来帮忙。得知要寻找擅长农学之人,他便向上官推荐了一本书,恰恰是今年即将付梓,他刚刚检查过不是**,所以印象还在。而这本书的作者,便是这个宋应星。”

王象晋听罢表情解冻,如果是这样还真是自己误会了,接过书,对曹化淳一礼:“却是老夫武断了,失礼之处,还请曹公公见谅。”

曹化淳连连摆手:“这书我们不懂,但是确实包含农学,而江西路途遥远,就先调人再说了。至于其到底是否有真才实学,还得老大人您看过书之后来评判。”

王象晋点头:“自当如此。”

言罢也不多说,直接翻书。

书名《天工开物》。这书众人也都见过,知道这名字出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这是科举出题十分标准的截搭题,在座除了曹化淳,都是个中高手。只是这书的内容,与经义无关,却不在这些阁老尚书们的知识结构之中,他们扫了眼,也没去细看。这时候,都等着王象晋评价呢。

王象晋翻开书又是一愣:“手抄的?”

曹化淳解释道:“这书还没有付梓,但整体已经成型,只差校对印刷了。这一本是印刷前的样刊。多次校对无误之后,才会做活字开始印刷。”

王象晋也出过书,自然知道流程。书籍到底是人写的,难免有疏漏,需要多次校对,才能付梓。点点头,不再多问,沉下心看书。

王象晋初时还带着几分审视,可看了几段之后面色越来越严肃,显然是沉浸在书中。

众人一开始还在旁边看着,不过看他沉浸在书里,其他的又哪还用多说?众人也都是忙人,留着程国祥,闵洪学,曹化淳三人等着王象晋,其他人各自散去,忙自己的去了。

王象晋看的是《天工开物》的第一篇《乃粒》,讲的正是五谷杂粮的种植。这也恰恰是王象晋的专长。

王象晋边看边思考,对比着自己所知的耕种方法,就那么一页页看了下去。直到这一篇结束,才意犹未尽的抬起头。却是有些渴了。毕竟先前舟车劳顿,又跟一帮人扯了许久,接着还看了不短时间的书,老爷子又七十有六。

抬头的时候,看到面前眼巴巴看着自己的三个人,王象晋拍拍额头,把书合上,对三人表示歉意道:“不好意思了,三位。适才看到这书,实在是大有收获,竟然沉浸其中,忘了场合。真是


状态提示:第一百六十章 成色足十赞应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