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女神不应有恨>第二百零四章 国之四维治水人

转眼到了傍晚,陈洪谧将手中公务告一段落,就让衙役请来了花雪。

说起来,陈洪谧比吴伟业只大九岁,两人都是零零后,还同年中举,可以说是同一辈人。而吴伟业作为榜眼,比二甲十四名的陈洪谧,无论是当年还是如今,官职品级都还要高一些。

但是陈洪谧长年在地方做父母官,自有主政一方的气势,反而吴伟业长年在翰林院读书,身上还是那副读书人温文尔雅的气质。

也是因为这种感观上的差别,花雪和吴伟业一直是称兄道弟,就像潘柽章和朱鹤龄他们一样,而称呼陈洪谧,却一直用的是“大人”,自称为“学生”,默认他是前辈。

陈洪谧见了花雪,不等花雪开口,就递给他一份文件:“丰年你先看看这个。”

花雪接过一看,是一份关于吴江疏浚的公文。却不细看,问道:“大人,学生并无官职在身,看这个不合适吧?”

陈洪谧摇摇头:“没什么不妥的,这既不是机密,也不是当期的公文,是去年的。”

接着又解释道:“这几日我翻查苏州的水利资料,才记起去年有这么一回事。是巡抚大人上书请求疏浚吴江,以防太湖水患的公文。当然,这是朝廷批复后通传州县的公文,不是巡抚大人的手书。”

花雪这才打开,一看,内容是:

“太湖翕聚众水,吴江仰承委灌分注吴淞、娄江以入海,其长桥七十拱与九里石塘一带诸水窦皆宣泄之分,必由今桥拱旁架浮图阁,淤遏水势,渐致闭塞,则拆卸不容缓,石塘诸窦年久亦多壅淤成陆,并宜一体开浚,以免农田之患。”

另外附有具体的水利图,以及详细解说。

陈洪谧一旁道:“本来这泄洪之事,理所应当,不应该有什么问题。只是我听你说未来的天灾有旱涝之分,如果是涝,的确应当泄洪。但要是旱的话,是不是反而要蓄水啊?”

花雪做思考状,实际是在系统中搜那个巡抚的事情。

那巡抚名叫张国维,他并不是单纯的苏州巡抚,而是包括苏州在内的十府共同的巡抚,但是他的办公驻地,的确是在苏州无误。

前文有言,陈洪谧在苏州实际上不是最大的地方官,他还有上官苏州巡抚,潘凯曾想去告状,找的就该是这张国维。

如果他真的去了,肯定是见不到张国维的。不是因为张国维架子大,而是张国维这时候并不在苏州。

大明的巡抚,不仅管民政,更要管军务,相比之下,军务还更加本职一些。所以从年初开始,张国维就一直领兵在参与对起义军的围剿。之前有言,整个围剿行动已经失败了,张国维这个时候正陷于兵败的麻烦之中。

好在对于张国维来说,他辖下的江南十府,实际上只有安庆、池州、太平三府在起义军的兵锋之下,他并非此次军事行动的主官,没有太大责任。只是因为起义军一旦通过了这三府,就兵临应天城下,威胁大明南都了,所以张国维才不得不选择带兵到安庆,御敌于辖区之外。

这个时候的张国维,正在跟朝廷就此次军事行动提意见。

他觉得他在苏州治水忙着呢,辖下管着整整十府,因为你这三府遭遇军事威胁,就不得不耽搁在这里,这对于其余七府的百姓属于不负责任。

于是他自请减小辖区面积,将这三府单独划出去,并推荐了手底下最擅长兵法的史可法担任这三府的巡抚。

这史可法,就是陈沅曾跟花雪说过的,号称苏州府第一高手,得传了阳明公的剑术兵法。之前相当于是张国维军事上的二把手。

张国维自己兵法娴熟,但他志不在此。他更加关注民生,而在江南,重中之重便是治水。

他最为让人称道的就是单骑驰驱,“单舸巡汛”。就是常常一个人跑到各地河边,查探汛情。

他一个儒家六艺的正统传人,自然也是一身武艺在身。所以张国维单人独骑独舸,也不担心遇到什么危险。

要知道,史可法的“苏州府第一高手”之名毕竟只是民间传言,就单论武艺而言,史可法也不敢说他比张国维厉害:大家都是蓄气圆满,儒家正统传承。纵然实战有高低之别,但只要不分生死,这些差距就不那么显著了。史可法更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在战场上杀人的经验,切磋的时候,反而还有些束手束脚。

花雪查看张国维资料的时候,关心的重点不在这些问题上,而是一本书。张国维在另两个位面,于两年之后,也就是崇祯十二年,整理刊刻了一本书,叫《吴中水利全书》,全书七十万字,号称是“古代篇幅最大的水利学巨著”。

花雪想的是,这样一部巨著,怎么看也不会是两年之内匆匆整理的,这个时候,想必在张国维手中应该已经至少有一个雏形了。这张国维手中水利相关的资料,不管是他实地探查,还是多方搜集的,总之不会少。他自己治水多年,想必也是经验丰富。有这样的大能在,自己辛辛苦苦抄什么水利篇啊?

花雪幽怨地抬起头,看向陈洪谧:“陈大人,你们这是在玩儿我吧?这位巡抚大人,单就水利方面而言,见识不比我少,经验还远比我丰富。看他这条陈,就治水而言,基本上可以当教材来用了,请他把自己治水的经验整理一下不就行了?何苦让我们劳心劳力,赶工《农书》的水利篇呢?韩愈说‘术业有专攻’,单就水利而言,徐公也不会比这位巡抚大人更加专业。”<


状态提示:第二百零四章 国之四维治水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