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人格,从零晶之中诞生出来的拟人思维,一种没有生命的生命。
资料开篇,陈征就看到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话。最初他对这句话的感触还不深,然而随着他接着翻下去,陈征的世界观遭受了重大的冲击……
人,是如何思考的?
这似乎是个心理学问题,然而在科学家的眼中,思考则是一种非常玄妙、非常复杂的计算过程,是由无数脑神经细胞集体协作的过程。
大脑最基本的组成细胞是神经元。在电子显微镜下,神经元的形态各异,其结构非常复杂,常见的有星形、梨形等。
神经元除了有着传统细胞的结构外,其最重要的是它们有着复杂的轴突、树突结构。
树突结构就像是从细胞上伸张出来的树枝一样向其他方向伸展。其主要功能是接收从其它神经元传来的信息。
而轴突则只有长长的一条,主要功能是将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出去——给其他神经元或者传递给肌肉或腺体。
看上去非常复杂,但只要换个角度来看的话就会变得简单明了:
如果每个神经元里都住着个人的话,那么这个人通过下行网络(树突)得到信息,得出自己的结论后,再通过上行网络(轴突)将信息传递出去。
那么当无数人的想法传递、交流、汇聚、融合到一起后,就成为了网络舆论。
或者再换个更直观角度:
神经细胞就像个处理器,树突接受信息输入到处理器中,得到结果后由轴突输出。
处理器接受信息,得出部分结果后将信息传递给其他处理器接着计算,最终的出来个结果。
而这个过程并不是线性的,一个处理器(神经元)处理完后再由处理器(神经元)接着计算。人类思考时,这个计算过程是动态且并发的。
无数神经元按照自己固定的算法同时计算同一个问题,不断的接收其他神经元的信号修正自己的信息,并持续输出结果。
以人类的大脑为例,全脑有着将近1000亿个神经元。
与早期的“科学”宣传不同,人类的大脑并没有所谓的“开发度”——事实上人的每次思考时几乎会调动所有的神经元细胞。
每个神经元的都相当于一个微型处理器,而人脑中这近千亿计的微型处理器随时随地都在以动态、非线性、并发的方式工作……其处理能力的强悍自不必多说。
人脑数据运行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硅基的电子设备。也正是因为如此,人类在探索人工智能的实现方式时,只能以软件的方式来模拟人类的思考过程。
地球上的人工智能概念诞生伊始,人们就开始对它又惧又怕,甚至衍生出无数机器人毁灭人类甚至取代人类的小说和电影。
然而实际上,按照人类现在的科技水平,还看不出真正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出现的可能。即便世界上真的出现了毁灭世界的机器人,而这种机器人的软件也必然是由人类自己编写出来,并亲赋予给机器人的。
所以,真的有世界毁灭的那一天……灭世的不会是智能机器人,而是赋予机器人毁灭命令的人类本身。
然而虚拟人格,从本质上就与地球上的人工智能完全不同。
还是那句话,它本身是以硬件方式实现的。
虚拟人格的制造方式简单得令人无法想象——利用零晶的可塑性,制造出
抱歉写不完了,一会修。
另一个然而生物的智慧之所以存在
虽然看上去非常复杂,
几乎所有动物的大脑都基于同一个原理
然而当他看完整篇资料后,对于人工智能、对于生物生物思维、甚至对什么是生命都产生了深深的疑问。
然后他又重新看到了开篇这句话,觉得再没有什么能比这句话更能清楚的描述虚拟人格了。
得到信息,得出自己的结论后,再通过上行网络(轴突)将信息传递出去。
那么当无数人的想法传递、交流、汇聚、融合到一起后,就成为了网络舆论。
或者再换个更直观角度:
神经细胞就像个处理器,树突接受信息输入到处理器中,得到结果后由轴突输出。
处理器接受信息,得出部分结果后将信息传递给其他处理器接着计算,最终的出来个结果。
而这个过程并不是线性的,一个处理器(神经元)处理完后再由处理器(神经元)接着计算。人类思考时,这个计算过程是动态且并发的。
无数神经元按照自己固定的算法同时计算同一个问题,不断的接收其他神经元的信号修正自己的信息,并持续输出结果。
以人类的大脑为例,全脑有着将近1000亿个神经元。
与早期的“科学”宣传不同,人类的大脑并没有所谓的“开发度”——事实上人的每次思考时几乎会调动所有的神经元细胞。
每个神经元的都相当于一个微型处理器,而人脑中这近千亿计的微型处理器随时随地都在以动态、非线性、并发的方式工作……其处理能力的强悍自不必多说。
人脑数据运行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硅基的电子设备。也正是因为如此,人类在探索人工智能的实现方式时,只能以软件的方式来模拟人类的思考过程。
地球上的人工智能概念诞生伊始,人们就开始对它又惧又怕,甚至衍生出无数机器人毁灭人类甚至取代人类的小说和电影。
然而实际上,按照人类现在的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