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追猎三国>第八十六章 白波军

两天后,一大早,荀攸给江峰送来了初步的探报。

白波军的基本情况已经摸清楚了,首领叫郭大,是原黄巾军张角的部下,张角死后带着一队残兵回到老家河西白波谷,继续叛乱行动。

不过,与其说是叛乱,不如说是活命。河西地区与匈奴接壤,法制混乱,官吏欺压百姓,再加上这几年收成不好,闹得民不聊生。郭大的起义,其实是带着整个平阳郡的百姓在革命,因此势力庞大,也难以剿灭。

如今郭大手下共有十二万余人,但是都是携家带口,算上了老人、妇女、小孩。

真正的部队有两万三千余人,又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民兵,大约有一万八千余人。就是从原来老百姓中征调的劳力,兵甲不足、训练也不够,大部分是穿着布衣,拿着锄头作战。这样军队,在进攻上,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既不能攻城,也没有运动战的能力。不过防守的时候却不能小觑,因为他们身后是他们的家人,为了保护自己的亲人,这些人是可以拼死一战的。

另一部分是郭大带来的黄巾军以及后来吞并的州郡士兵,一共五千人左右。黄巾军其实一开始都是农民,但是经过数年的战斗,能留下来的都已经成了老兵,经验丰富,战斗力强。牛辅就是败在了这支军队手中。

主要将领有张杨、韩暹、杨奉、李乐以及胡才。这五人,每个人统领一千兵马。同时领导一部分民兵。

嗯?江峰看着战报,突然,一个名字吸引了江峰的注意力。

徐晃,徐公明。

河东杨县人,原为县中皂衣,被郭大收纳军中,现任杨奉手下骑都尉。

江峰看了大喜,没想到竟然在此处遇到了徐晃徐公明,不过同时又有些忧虑,郭大既然能慧眼识人,将一个县中皂吏提拔为都尉,足以说明这个郭大有些本事。

这样的军容,加上这样的将领,想要击败白波军,就更加的不容易了。

荀攸禀报道:“主公,探报今早来报,昨日白波军已经休整完毕。估计今明两天就会朝安邑县进发。我们是否应战?”

江峰道:“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应战?”

荀攸拿出了刚构画出的方圆百里地形图道:“主公你看,在安邑与白波谷中间有一条河,名叫清水,此河水深不过一米,上面只有两座木桥,正是我们阻挡白波军进军的好地方。我建议,在清水五里处安营扎寨,以逸待劳,等白波军前来。”

江峰通过吕布的记忆,也知道一些行军打仗的技巧。山与河绝对是古代打仗最常利用也最需要利用的地理因素。

对于有河阻隔的地方,《孙子兵法》曰: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

也就是依河而拒敌,需要远离河水扎营,等敌人来了,让他们渡河。渡到一半,再率军出击。

如此,对方队形不整,收尾不能相顾,进不能急攻,退不能速撤。以逸待劳,以齐击乱,以多打少,必胜。

江峰敲定主意道:“好,马上整军出发,全速进军,今天天黑之前务必到达清水河,安营驻扎。”

其实蒹葭谷距离安邑县不过百里之遥,清水河在两者中间,离安邑县稍近一些。但是,即便是四十里的距离,一天的行军也不一定就能赶到。

古代的行军与现代完全不同,那时候没有康庄大道,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自行车。

全都是乡间土路,能供个马车单行就不错了。有些地方甚至车马都不好走,需要人把车抬过去。

而行军与一个人走路还不一样,行军需要保障整齐划一,需要保持队形。也就是说行军速度,不取决于走的最快,而是走的最慢的。

最慢的是什么?是辎重部队,他们需要运送军帐、粮草、甚至还要赶着猪羊。为的是全军的口粮,没有吃的东西,再强的军队,一天也就玩完了。

还要考虑行军的体力消耗,一天行三四十里,还能勉强接受,前提是敌军不会半夜来偷袭你。因为一个人步行的正常速度大概是五公里,不过前提是路面平坦,没有负重。军队的人虽然比正常人要强,但是他们的行军是有负重的,一身革甲,加上长矛、短刀,少说也有二三十斤。再加上走的崎岖不平的土道,就更累了。

这样下来,走四十里就需要五六个小时的时间。而五六个小时基本就是一天行军的全部时间了,剩下的时间就不能再走了。

因为是大部队前进,还不能走夜路,所以只能白天行军。早上吃了饭,中午不吃饭至少也要休息一下喝口水,到了傍晚天还没有黑的时候就必须停下了。

为什么?要扎营。

安营驻扎是个大活,没两三个小时是完不成的。你看综艺节目上,几个明星扎个帐篷都能玩一天。

当然行军要更有效率,但是这确实是个力气活。不单是军帐,还要有防御工事,马儿要放出去吃草,找到水源打水,做晚饭。

太阳落山之前,必须要士兵们吃上晚饭,这样才能保证士兵行军过程中保持足够的战斗力。如果为了多走十几里,太阳落山了还没有扎营。

那你完蛋了,因为这时候你与敌军已经离的比较近了,很可能敌军的探子已经能够偷偷的摸到了山上或者树林里看到了你军中的情况。

如果敌军知道你的军队,太阳落山了还没扎好营寨,士兵没吃饭。那么对方主将会怎么做?

就算是个猪脑子,


状态提示:第八十六章 白波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