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穿越重生>历史扳道工>第104章 坦克VS狙击手

沃尔特少将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赶到了战场,此时德军的战线已经给苏军突破了,沃尔特看到大队的德军步兵正在后撤,试图建立一道新的防线,阻止苏军的进攻,他立刻下令护卫自己的坦克分队出击,阻住苏军的攻势。

突然间,一发炮弹飞来,正落在沃尔特乘坐的装甲车不远处爆炸,气浪迎面而来,险些将装甲车掀翻,司机受惊之下,拼命打着方向盘躲避,险些撞到了一辆自己家坦克上。

装甲车好不容易停了下来,沃尔特急急忙忙的跳下车,跑进了一条堑壕中,举起了望远镜,观察起战况来。

弥漫的硝烟中,他很快便看到了一辆车身上用白漆写着大号俄国文字“辗碎法西斯”的俄国人的“kv-1”重型坦克。在这辆坦克的后面,是大队的俄国士兵。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天这些衣衫褴褛浑身泥浆的俄国士兵显得有如野兽般的亢奋,高喊着“乌拉!”向前猛冲,和德国士兵厮杀在一起。

和以往开出来辗压不怎么开炮的那些“kv”坦克不同,今天的这辆“kv-1”坦克,炮火却异常的猛烈而准确。

这辆坦克冲在最前面,为后面的俄国步兵提供掩护,沃尔特注意到,每当有人朝它射击时,不管是炮弹还是枪弹,它都能在第一时间里立刻开炮开枪还击,并且能准确无误的击中目标。

刚刚在它辗过一道堑壕时,一个德军迫击炮组向它发射了一枚迫击炮弹,炮弹在它的车体旁爆炸,它立刻便转动炮塔,瞄准了迫击炮组的位置开火,一炮便将这个炮组送上了天。紧接着一处暗堡的机枪向它开火了,它又迅速的转动炮塔,一炮将暗堡炸毁,从暗堡旁边冲出一辆“3”号突击炮向它开火,它几乎同时发起了反击,沃尔特看到双方的炮弹瞬间都命中了目标,但结果却完全不同,打到那辆“kv-1”坦克身上的炮弹给弹开了,而“3”号突击炮却给敲了一个洞,一下子着起火来。

曾经参观过试验敌军坦克性能的沃尔特见到这一幕时着实吃不小,以他的经验,哪怕是德国装甲师最富经验的炮手和装填手,也不能如此自如的完成榴弹和穿甲弹的转换装填和开火。对方的炮击简直有如行云流水一般,榴弹准确的击中了堡垒,穿甲弹准确的击中坦克车辆,没有一发炮弹被浪费,没有一发炮弹打错了目标。

两辆“4”号坦克一左一右的冲了上去,动作十分灵活,应该都是老练的久经沙场的车组,沃尔特知道他们的战术:它们要凭借自身的快速左右迂回冲上前去,抵近俄国坦克,炮击俄国坦克的炮塔和车身的结合处,使其炮塔无法转动,然后再绕到俄国坦克装甲最为薄弱的后面炮击,将其摧毁,或者由德国工兵上前对其实施爆破。

但今天这两辆“4”号坦克却没有能够象往常一样成功,就在它们快要接近那辆俄国坦克的时候,俄国坦克的主炮在摧毁了一座暗堡之后,迅速调转炮口,毫不客气的将它左侧的一辆“4”号坦克的炮塔一炮掀飞,接着便来了个原地急转,炮塔也迅速跟着转向,刚好对准了右侧冲上来的“4”号坦克。

双方又是同时开炮,结果和刚才一样,打到俄国坦克上的炮弹给弹飞了,而德国坦克却给俄国炮弹穿了一个洞,接着便爆炸了。

看到被击毁的德国坦克,沃尔特的心沉了下去。

这辆叫做“辗碎法西斯”号的俄国坦克一路辗过德军的阵地,似乎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住它的脚步。

“我们必须要干掉它!长官!”马林纳大尉来到了少将的身边,大声说道。

“叫你的狙击手上去,射击它的观察窗。”沃尔特紧盯着横行一时的俄国坦克,对马林纳大尉命令道。

“射击观察窗?”马林纳大尉一愣。

“对,我们既然难以摧毁这辆坦克,就杀死里面的人好了。”沃尔特不得不耐着性子给马林纳大尉解释道:“要狙击手射击这辆坦克的观察窗,必须两枪击中同一个地方,才能够将观察窗击穿,杀死它后面的人。”

马林纳大尉明白了过来,立刻转身跑去安排狙击手。

很快,一个个狙击手便就位了,马林纳大尉已经和他们交待明白,尽管这么做难度非常大,但德国狙击手们还是决定一试,连马林纳大尉也拿了一支狙击步枪,亲自上阵。

马林纳大尉找了一个十分隐蔽的阵位,架好狙击步枪,从瞄准镜里望向这辆“kv-1”坦克,此时他刚刚能够静下心来的仔细观察这辆坦克,他惊讶的发现,这是一辆全新的“kv-1”坦克,样子和原先那种炮塔上满是铆钉的“kv-1”不同,这辆坦克的炮塔很是光滑,体积也更小一些,而它的行动,也比以前他见过的“kv-1”要灵活很多。

就在马林纳大尉仔细观察的时候,这辆新式的“kv-1”坦克突然开炮了,马林纳大尉看到,炮弹爆炸的地方,两名德军士兵给炸得飞了起来,伴随他们一起腾空而起的,还有一支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

“笨蛋!”马林纳大尉骂了一句,他知道是这两名狙击手暴露了阵位,给俄国坦克发现了,所以才会有如此悲惨的下场,但当这辆坦克又射出一炮,将躲在一处弹坑里的两名德军狙击手炸飞时,马林纳大尉觉得有些不对劲了。

难道说,是俄国坦克手发现了德国狙击手们要做什么?

这可能吗?

不知从哪里射来了一枪,子弹打在了俄国坦克前方的一个观察窗的旁边,闪过


状态提示:第104章 坦克VS狙击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