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露出一副本该如此的笑容继续:“之前的败战先不说他,单论廉颇的坚守战略?试问如果不换赵括,秦国是否束手无策?赵国是胜是败?”
“这?也没想过…”
“如此大规模作战,换哪个国家后勤压力都会很重,两国都在损耗底蕴,尤其秦国最大的困难就是路途遥远,但这唯一的困难却被千古无一的绝世统帅白起轻松解决,武安君当时突发奇想,竟然组织发动了中华古代第一次极大规模的水上运输,秦军粮草通过水路源源不断送来,根本没有后顾之忧。反观赵国,长平虽然近在咫尺,但却需要翻山越岭,加上国力本来不足,早已在崩溃的边缘,如此请问,假如当年真的僵持半年,结局到底会怎样?”
在王轩瞠目结舌中,岳飞自己继续:“那样秦国会耗尽国力,赵国则会崩溃被灭,但灭赵的很可能不会是秦,而是魏、韩、齐、燕渔翁得利,经营得当还可能联军攻秦,所以那是两国都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赵国必须放手一搏?”王轩终于理清一些思路。
“对,这就是赵括接手大军前的真实局势,其时仅仅留下一线生机。”
“哦?鹏举是说那时赵国还有反败为胜的契机?”
“是有一丝机会。”
“哦?那该怎么打?长平之战上半程秦军统帅虽然是王龁,但武安君白起一直在时刻关注,会给赵国机会?”王轩据理力争。
“胜利的契机其实在于另外一位绝世统帅。”
“嗯?据我所知,当时赵国一流统帅有乐毅、田单和李牧,师弟所说的契机是在他们三个里边吗?”
“就是李牧!”
“李牧走不开吧,当时还在指挥军队与匈奴人作战,能抽身到长平战场吗?”
“其实李牧、乐毅、田单均可为帅,但乐毅已经患病在家卧床不起,无法出战。田单只是被赵国好心收留,但其实并不被信任,不可能委以重任。而秦国向赵王推荐的公子赵括因为没有实际统兵经验,确实也不宜为帅,赵括真正应该去的地方其实是北疆,由他代替李牧防御匈奴。”
“哦,赵括真的是没有经验,但为什么在长平不能统兵,在北疆就能行呢?”
“因为同匈奴作战与长平战场存在巨大区别。长平之战为大军团阵地战,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容丝毫错误,所以长平没有令赵括成长起来的空间。而北疆不同,都是适合游击作战的轻骑兵,而骑兵在空阔的战场很难被大量歼灭,多次小胜小败并不影响根本,一般很少出现大量伤亡或一溃千里的战局。所以北疆战场具有大把机会磨砺赵括,令其快速成长为真正的绝世统帅!”
“唔,算你吧,那为什么长平战场上廉颇不行,李牧就可以呢?同为战国四大名将,廉颇的统帅能比李牧低很多吗?”
“此处并不是统帅能力的问题,而在于作战习惯。自赵武灵王以来,赵军骑射名动天下,而且坐骑多塞外良马,所以赵军的特点是擅长野战及进攻,然而廉颇采取的措施确是布设西线老马岭、中线丹水和东线石长城三道防线,深沟高垒坚守上党。但赵军并不爽怂在家里,他们更希望的是出去刚,正面刚不过外出游斗也好,而这正巧就是当时抗击秦军的唯一破局点。
所以说当时赵军取胜的唯一机会就在于将廉颇换成赵国的武安君李牧,利用赵轻骑兵的机动和野战实力不断袭扰秦国粮道,但有斩获就能扳回一丝劣势,发挥出色才能慢慢回归平局。
但秦国白起也不是白给,这么一来战争胜负的关键就会变成两位分别被封为武安君的绝世统帅之间激情碰撞。可惜这一幕并没有发生,而这也是千年以来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
所以战争末期,赵括试图以全新的作战方式力挽狂澜,但那时候再更改战略为时已晚,加上赵括急于表现,急躁冒进,又没设置预备队,中了白起的诱敌之计,导致功败垂成,直到将那个必败之局提前画上了一个悲惨的句号。”
“好吧,但这也只能说明赵括是个千年背锅侠,那他的强又表现在哪里呢?”
([m.2345xs.cc 2345小说网])
作者感言:列位看官,这章是本人对长平之战以及赵括其人的一些个人见解,可能有人持不同意见,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会太长,敬请谅解。
感谢大家的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