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都市现代>光影风华>第104章:角色

要扮演一个不那么像刑警的刑警,在体验生活方面,要求不高,但周白不打算敷衍过去。

男主角邰林是一个考不上大学,才读了大专警校,刚毕业不久的吊丝,无奈继承了父亲的职业,当了刑警。

九十年代是这样的,大专警校毕业,加上一些关系,当一名刑警没有问题,要不怎么说这个年代考上大学是一件天大的事情,特别是农村,出了一位大学生,那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邰林的身上有着刚出学校的青涩以及被学校训练出来的专注,还没有完全脱离学校的影响,在气质上他应该是半青不熟的样子。

内心中他是一位闷骚的文艺青年,喜欢画画,不喜欢当警察,希望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与艺术相关的事情,可惜事与愿违,他的职业就是每天都在和罪犯、凶杀、痛苦、仇恨打交道,于是造就了他那种玩世不恭、缺乏耐心的性格,所以所有人都觉得他不像个警察,因为矛盾,所以不像。

当刘云出现之后,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外貌装扮都显得另类,都不是普通而庸俗的一般人,所以这个女孩的出现就像是黑夜中的火炬一样,牢牢的吸引着他,让他非常迷恋,厌烦,又忍不住接近。

这是周白基于剧本的分析,要是按照小说的角色定位来演的话,那应该是另一番模样。

周白专门找了《行为艺术》这本小说来研读过,可以说经过几年的修改,《蓝色爱情》剧本内容与小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事情节也面目全非。

原来女主角是个女画家,剧本则是个演员,原本有两条线,剧本中并成一条,女主角的身世本来是杨高身上的,被编剧并到一起,放到女主角身上。

原小说是一个极为抒情的作品,但是电影剧本不是,这也能理解,毕竟缓慢的抒情直接拍成电影作品可不行,电影必须加强视觉冲击,加快情节进展,否则把电影拍成慢慢悠悠的抒情片,观众受不了这种舒缓的节奏。

《蓝色爱情》最初的定位是警匪片,可霍剑起绝对不同意这个说法,他认为这是一个关于艺术、情感、生活、爱情的故事,案件只是男女主角遇到的事情,不是电影的全部内容,所以一开始他的打算就是拍一部爱情片,只是加入了警匪片的元素而已。

周白觉得邰林是一个矛盾的人,一方面热爱艺术,一方面又要做着不适应的工作,现有的生活与他所希望的生活完全相反,在他遇到刘云起,这种矛盾便不断地开始拆磨他,让他在情感与事业的追求中抉择。

影片是以邰林的视角作为开场的,带有一点人物自己想象出来的理想化色彩,让角色内心的纠结痛苦淡化了不少,周白打算从角色成长的角度上去演绎这个角色,情感的变化才是核心。

一开始男主角遇到女主角时所带来的震撼,跟现实工作的无奈,让他变得不耐烦,他用这种不耐烦掩饰自己对浪漫对艺术的渴望,到他不得不去调查自己女朋友时的痛苦,他用这种痛苦掩饰自己内心秩序的崩塌,到他最终奋不顾身从桥上纵身一跃的决绝,这不单是成长苦痛历程,实际上也是关于如何追寻内心信仰的故事。

尽管邰林不像刑警的刑警,可他是有受过警校训练的底子,这种痕迹不应该完全没有,周白觉得很有必要去体验一下关于刑警的工作,所以托了常妈帮忙,找了城西公安局一位老刑警帮忙,可以适当的观察一下刑警的工作状况。

除此之外邰林还是个文艺青年,他身上应该带着那种文艺气息,所以才不像刑警,说白了他就是一个文青,还是喜欢画画的文青,这些也不能无视。

演员的生活体验有多重要就不说了,章紫怡为了演好招娣这个角色,被老谋子下放到农村体验了一个月的农村女孩生活,原因很简单,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的人生活习惯生活气息都不一样,如果不体验生活,很难把符合角色的设定。

周白为了演好骆长余,专门找农村教师去讨教,找真正经历过五六十年代的人搜集资料,找遍整个图书馆,甚至他还跑到农村小学去观察,就是为了把角色演好。

到了国歌,他还专门找了海量的资料,当时的一些纪录片,战场相关信息,那一段历史资料等等,为了符合年龄,看了大量的纪录片,为了符合人物角色的心态都快把自己弄成了疯子,连生活习惯都做了改变。

不过刑警的工作毕竟有不少敏感的地方,周白在他们日常工作生活体验也仅仅只能是浅尝即止,于是周白干脆体验起民警的生活,虽然两个工作很不同,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周白的时间也很紧,平时也还要上课,说起来都是泪。

周白忙得脚不沾地,其他人也没有闲着,到了月底,刘晔接了部电影叫《女帅男兵》,勉强算是男二号,这小子简直不要太高兴,因为电影说的是篮球队的故事,这小子算是找到一个符合他兴趣爱好的电影了。

班里面的同学也在紧张的排着话剧,秦海潞被一位香江导演看上,邀请她出演《榴莲飘飘》的女主角,是个比较边缘的题材,不过她很干脆,谈了十分钟就把剧本接了。

周白知道这是秦海潞的成名之作,导演程果是个善于拍摄这种题材的导演,拍完这部电影之后,他还忽悠着周公子去拍了《香江有个荷里活》,在里面跟一个二百多斤的大胖子演床戏,简直是不可原谅。

程果


状态提示:第104章:角色--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