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三国小兵之霸途>第六百六十六章 官渡之战(二十七)

且说曹操召集军将谋士,

就目前岌岌可危的防务问题进行了商讨。

本来留守许都的军师荀攸,他听闻前线危急,也坐不住了,从许都赶来。

他与袁绍有过一点交情,当初也差点就投了袁绍,后来意念不合,荀攸才离袁绍而去,投了占据了许昌的曹操。

荀攸知道,自己荀家在许昌,万一让袁绍攻取的话,他整个家族可能都会有一场灭顶之灾。所以,不管如何,绝对不能让袁绍攻杀到许都来。

他也不似以往那般淡定,要等别人表达了意见之后再发表意见为曹操出谋划策了。

他直接对曹操道:“主公,袁绍军虽多,但荀某却觉得不足为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本文来源:,无不一以当十。不过,此番若以战败袁绍,绝对不能如此被动,更不能与袁绍僵持太久。”

荀攸接着道:“我军与袁绍军不同,袁绍军自从年前,他便从幽州息兵返回集结,而幽州公孙瓒已经被袁绍打残,已经无力收复被袁绍所占的郡城,加上,新汉朝一直按兵不动,并没有乘机出兵幽州又或攻伐袁绍。如此,就使得袁绍军有了一个相比较长的时间休整。袁绍利用这一段时间,拼命的扩军搜集物资,屯积军粮。这一战,对于袁绍来说,是有备而来,并不存在军饷粮草吃紧的情况。而我军则不同了,自从主公恢复了朝廷建制之后,连年来几乎就没有停止过征战,我军战时用度,以及战后lùn_gōng行赏,抚恤战死士兵等等,都几乎要掏空我朝国库。总的来说,我们朝廷,几乎就没有真正的宽裕过。”。…。

“嗯……这些事曹某知道,现在说眼前的战事吧。”曹操现在压根就不想说起自己军的钱粮储备的问题。因为一想他就会头痛。

曹操打断荀攸的话道:“你所说的,我军不宜与袁绍军久战,曹某自然是深有同感,问题是袁绍军现在攻得急。我们的防线岌岌可危,随时会被袁绍军突破官渡。”

不过,荀攸还是继续说着军粮的事儿,他对曹操道:“主公,荀某从许都赶来,除了要给主公献策破袁绍之外,便是想向主公禀报我军现在的粮草诸备情况,好让主公心里有数。”

“这……”曹操目扫了一眼帐内的众将,给荀攸打了一个眼色道:“一会私下再与曹某说吧。先说说破袁绍的计策吧。”

“好吧……”荀攸见曹操如此,便知道曹操之意。他自己一想觉得也是,觉得自己太过心急了,有些事,的确是不好当着众将的面说出来,那样会动摇了军心。

他一念及此。转而说道:“主公,对于袁绍此次的进攻,荀某并没有太好的计策,因为袁绍此次,是摆明了车马来与主公一战,就是想与堂正之师败主公,尤其是想正面与我军决战。一战定乾坤。所以,荀某认为,不管如何,我们绝对不可与袁绍大军在官渡决战,必要的时候,哪怕放弃官渡亦不可与袁绍军决战。”。…。

“哦?”曹操闻言首次对荀攸表现出有点不悦。皱眉道:“公达,你可知道,若我军放弃官渡,袁绍的兵锋就会直指许都,那时候。帝都被袁绍大军所困,必会动摇曹某的根本。不行,曹某决不可言弃,不管如何,也必须要在官渡击败袁绍!”

曹操最后坚决的对荀攸道。

“唉,主公应该知道,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袁绍大军势大,我军若与袁绍大军死战,那么,到时候我军必会两败俱伤,不管我们与袁绍谁胜谁负,最终都会元气大伤,只会便宜了另外的某人。”荀攸对曹操叹了一口气道:“荀某说这些话,并非要动摇我军军心,而是为了我们长久打算。主公请想,我们可以立许昌为都,为何就不能立徐州为都?立汝南、寿春等城为都?当初董卓见天下诸侯盟军势大,还不是一样从洛阳迁都到长安去么?现在我们已经夺得了徐、豫、扬等州,我们的后方有着广阔的转寰余地,若我们主动放弃许都,待袁绍夺得许都之后,他必然要分兵攻夺其余各州,到时候,便是我们反击的时候。”…。。…。

“嗯……”曹操听后点了点头,

其实,曹操之前亦是这样想的,他如此急着夺取徐、豫、扬三州,其目的不就是扩大自己的势力地盘,让自己可以得到更多的转寰余地么?

实际上,别看现在袁绍咄咄逼人,形势似是大好。但曹操的心里也知道,如果自己能够放弃许都的话,他就会马上从被动化为主动。甚至,有可能反攻袁绍,夺取袁绍的河北冀州。

现在,曹操的兵力,约二十多三十万的大军在官渡、陈留一带,许都约还有十万人马镇守京师。

另外,本文来源:,若有数万人马在豫州、扬州这广阔的州郡驻守。徐州,张绣的十万军马已经从徐州进入兖州,如此,加上原本曹仁的军马,在兖州亦有二十多三十万人马。

曹操现在的总兵力,就约在七十万人马之间。如果全军集结在官渡,也并不比袁绍的军马少多少。只不过,这样是不可能的,因为曹操这个朝廷的边境,所其接壤的势力太多,他不可能将所有的军马都调动到官渡来。何况,如果曹操不顾一切调动所有的大军到官渡来与袁绍决战的话,那么袁绍恐怕也会将他的所有军马都调集到官渡来。袁绍的军马一旦都调集起来,那么可就不是七十万大军那么的简单了,估计绝对会超过百万大军。如此一来,袁绍还是占据了绝对兵力的优势。


状态提示:第六百六十六章 官渡之战(二十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