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林区,可以将林区分成若干个区域进行砍伐、管理。形成每年都有成熟林砍伐,每年都进行补种的循环机制。
这个时代的国家,普遍不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建设。
最早意识到森林资源重要性的是英国,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为运输问题,严重缺乏木材。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开始着手恢复本国的森林资源。
法国、美国、日本,在后来也相继开始重视森林资源的恢复,而不是粗暴的进行砍伐就了事。
后世中国的森林资源,就是被暴力砍伐太多了。等到出问题的时候再来解决,却是需要一些时间了。
森林是治山治水的根本性手段,作为穿越者的沈凝云,很早就提出了森林资源的建设问题。
西北政fu如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反应过来的。
西北政fu多年来,一直都在恢复西北的森林资源。不过此前没什么钱,规模也还不够大。
而现在西北政fu有钱了,规模也正在不断的扩大。
首先是私人植树造林有补贴,同时西北政fu进行了立法,保护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而不是砍完就不管。并且什么地方的森林能砍,什么地方不能砍有明确规定。
西北的那些林地,基本上全被退耕了。现在的西北,基本上也就保留可以机械化农业,无法进行机械化农业的林地,全部都在植树造林。
能够砍伐的林地,也是投入较大资金进行建设,林区公路大量修建,以达到对森林的‘精密化’管理,对森林进行防火、防虫、施肥管理。
同时成立林业基金,林业基金主要用于:扶持私有林及国有林的造林、抚育、改造、苗木生产、设备购置、采伐、林道建设、森林防火、技术研究等。
伐木企业审核也是非常严格的,中华民国这个时候的伐木业,基本上都是财团在进行,财团不仅有资本更新伐木设备,管理、改造森林,也能确保伐木工人有较高的收入。伐木尽管是个体力活,但是木材是现成的,砍伐出来就是钱,所以工人收入不会低。财团是在确保工人收入的前提下再产生盈利的,而不是剥削人口红利。提高盈利,只有更新技术,提高森林产出以及伐木效率。
洪水、沙漠化、河流含沙量太高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森林资源减少导致的。
而此时的中华民国,也有负责绿化的部门,历史上的中华民国也是很重视西北等地的绿化问题的,冯玉祥就曾在西北负责种树。
国会现在每年也都要拨出大量款项,在全国范围内恢复森林资源。
退耕还林在全国展开,植树造林的运动也在开展。大量的土地被重新种上了树苗,大量的森林资源收为国有,财团也经营着大量私有林场。
在大规模的退耕还林的政策之下,中华民国的耕地虽然有所增加,但却是对外扩张后所增加的。
此时中华民国的版图是后世的两倍,但是耕地面积却依旧只有18亿亩左右的规模,大量的耕地现在都退耕了。那些耕地,普遍都是因为从事农业活动会导致个人产值太低。另外则是生态脆弱的地区,就算是可以农业机械化的土地,也退耕还林了。
植树造林,为中华民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这个时候的中华民国人口多,而生产力又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要走个人高产值的路线,就必须有很多这样的就业岗位出现。
机械化农业、流水线工业制造,让一个人可以做过去几十个、几百个人才能完成的生产工作,也就可以养活大量的人口从事其他的活动。
所以现在中华民国有钱搞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也有钱对林区进行精密化的开发。政fu和财团的林区投资,花钱根本就不眨眼的。
这个时代的中国尽管经过数千年的农业开发,破坏了很多森林资源,但是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以南区域的森林资源却还是非常丰富的,没有遭到大规模的粗暴砍伐。
这些森林资源都被保护了起来,也不允许任何人进行暴力砍伐。
中华民国现在的生态保护区是到处圈,大量的原生林被保护了起来。有些原生林比较多的地方,开发价值比较大的可以进行开发。没有原生林的地方则是大量人工造林,这些人工林长成之后都是可以砍伐的。
这使得如今的中华民国,自然的东西大量保存了下来,没有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被破坏掉。
外东北地区,也秉承这样的开发路线。首先成立生态保护区,先保护一大片原生林。然后砍伐保护区之外的原生林,这些原生林的砍伐,不是灭绝式的暴力砍伐,而是砍完一片种植一片,种下树苗后还要进行持续的管理。
在财团和其他通过审批的林业企业的‘精密化’开发之下,外东北的木材砍伐是可以一直持续的。
随着开发的规模增大,所获得的木材也会越多。
东北和外东北的森林资源,将为中华民国提供源源不断的木材资源,加上各省的林场产出,中华民国的木材供应将非常充足。
中华民国的伐木业财富分配也是很合理的,这些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的收入比较高,中华民国的这种精密化的林业管理,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