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青春校园>师道官路>559,过年
,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南槐瑾还知道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普天下人都盼望着新年零点的到来。

《秦中岁时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唐诗中对守岁习俗有不少的描写。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到了宋朝,守岁之见遍于城乡。苏东坡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描述了守岁的情景。《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常言道:“黄金易得,韶光难留”,爱生命,惜光阴,这也许是普天下守岁之因吧!席振起在《守岁》一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就是一例。

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除旧布新之际,亲朋好友,围炉而坐。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不是没有益处的。元朝文人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传》里记有唐代大诗人贾岛除夕“祭诗”的一段佳话:每至除夕,贾岛“必取一岁之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他每到除夕,对过去一年得失作一番总结,对我们来说难道不可以借鉴吗!

南槐瑾一大家吃完饭后,准备守岁,南槐瑾的姑妈,姐姐,外甥游有贤就回家到自家守岁。南涧秋,游天,南槐瑾三人就扯上大人纸牌。

南拥玙也想学。南涧秋不让他学,南槐瑾就说:“爹,过年吗,让他积极休息,强似要他搞学习。来,我先教你认牌。”

南涧秋现在对南槐瑾的话还是很尊重的。一个人在家庭的地位与辈分肯定有关,但有时候与在家里所起的社会作用有关。现在南槐瑾无疑是家里的支柱。南涧秋就和游天先喝茶,由南槐瑾来教南拥玙。白珍珠也在旁边学。

“首先,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和这牌有关的知识。”南槐瑾就开始讲起来:

“上大人”纸牌牌面从头到尾有二十四种图形,这些图形都是艺术化了的文字,它们分别是:“上大人、孔(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贤)、尔小生、***子、佳作仁(美)、福禄寿”。(在有些地区将“士”写成了“土”)每种图形有4张牌,整副纸牌共96张牌数,故在有些地区又将其称为“九十六”。又因其图形似花的图案,有些地区也将其称为“花牌”。而在湘西一带的土家族山区则将其称为“上大人”。这种“上大人”纸牌集启智、娱乐为一体,熔书法、绘画、识字于一炉,九十六张纸牌虽小,但张张蕴藏玄机:古朴苍劲的书法令人赏心悦目,精美绝伦的绘画使人叹为观止,一笔一画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由“上大人”开头的一组字,在唐代的敦煌写本里就有儿童习字的记载,上大人早在唐代就被用于儿童的启蒙读物了,其后在宋代的《续传灯录》里略有改动,直至清代,逐渐定型为后来的二十四字。这些文字笔画少、有音韵、很顺口,很适合于启蒙儿童的认读,并且,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很多字的母字,可用它们中的某一字作为偏旁部首再去组合别的笔画,从而连接出许多新的字,使儿童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果经过启蒙老师给孩子们讲讲其中的故事,则这些貌似没什么意义的独立字,却包含着很多的传统人文义理和蒙学教育的功能目的。

“怪不得一些老太太,本来是文盲,但却认识这些牌呢。”南拥玙感叹说。

这些字是教化每个读书人都要敬至圣先师孔夫子的故事。孔夫子是读书人的“上大人”,他的名字叫丘,在兄弟中他排行第二,也就是甲乙的“乙”,生辰八字是己年的。孔夫子教化了三千名好学生,其中有七十二个学问最好的人,而七十二个好学生中,还有八、九个像曾子、子路那样的亚圣人,他要他的学生都要做好人,要仁义,懂礼仪。为了起到更好更广泛的教化作用,“上大人”纸牌的发明者,将这二十四字写在能供土家人娱乐的纸牌上,这样人们在闲暇的娱乐中,就能感悟到其中的人文情趣和义理教化,而天朝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也就在这普通得没有任何“国学”深奥和文化负担的情景下,平淡自然地在土家族地区得到广泛流传,滋养着土家人的心灵。在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的《文明


状态提示:559,过年--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