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1255再铸鼎>第535章 农贸市场

1266年,8月12日,莒州,诸城县。

“西瓜,保甜,不甜不要钱!”

“上好的韭菜啦!”

“刚杀的猪,全是肥肉,只要五分一斤!”

“徐家榨坊出品,上等豆油,喷香豆渣饼,牛马吃了,一日走百里不停歇!”

通往西南地区的西南大道从诸城旧县城东南经过,大道另一侧与旧城正对着的就是东海商社修建的“诸城新城”。新城格局与城包人的旧城大相径庭,主体是一个六棱形的棱堡,面积狭小,只能容纳驻军和学校、医院、法院等机构,大量的一般设施和居民区散居城外。这些一般设施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一个巨大的农贸市场,今日正逢集,周边的农产品在此汇聚,叫卖声时刻不歇,附近停了大量马车,临近的小孩子们背着筐子在路上捡粪,看上去实在是兴旺发达。

诸城原本是密州的州治所在,但63年改制时密州这个编制被肢解,安丘县划进了潍州,诸城并进了莒州,现在也就是个普通县城了。不过话说回来,自从各县进入了自治状态,州这一级的行政区的重要性也大不如前了,仍然保留州级区划只不过是出于历史惯性罢了,现在也就司法系统还在按州设立中级法院,别的部门基本都在以县为单位考虑政策了。

诸城是连接中央与西南地区的枢纽之地,自从西南大道修了过去,此地也受益于经济发展,渐渐旺盛了起来。不过相比于其他地方,这里却有一个显著的缺陷,那就是没有水路与核心区直接相连。离核心区更远的莒、沂,都能通过沭水入海前往东海湾,虽然距离远,但是运输成本却要低多了。而诸城虽然近,临近的潍河却是向北直达莱州湾的,到不了核心区。如果将来胶沂铁路修到了这里,想必这一点会大大改善,但现在还刚开始规划呢。

现在,诸城和外界之间,人员和小商品的交流比较旺盛,而大宗货物的交流就要弱上一些了。别的还好说,主要是在诸城收取的税粮运回去的成本比较高,也不是不可接受,但损耗大了总归是不爽。因此,东海商社干脆就在这里设立了一处食品加工厂,就地把粮食加工成耐储存易运输的干粮、饼干、腌制食品、酿造食品等,以提升附加值、节约运费。

这座食品加工厂就设置在新城西一处小河边,由总后勤部监督,若干商人合作运营,分为了若干独立车间,大量吞噬着周边的农产品,输出各类罐头和袋装食品。

食品加工厂的运营不仅向外界输出了高附加值产品,还对周边的其他产业产生了带动作用,尤其是促进了蔬果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外面那个巨大的农贸市场,就是因为它的带动而产生的。

农业社会给后人的印象往往是辛劳和贫穷,但实际上即使是纯粹的手工农业生产,上下限差距也是非常大的。种一亩地和种一百亩是两个样,人力和畜力是两个样,锄头敲和重犁拉是两个样,挑水和水利工程灌溉是两个样,单打独斗和群体协作是两个样,种出来的粮食是老爷的还是自己的又是两个样……种种条件组合下来,最差组合和最优组合之间能差百倍。

而就诸城的情况来看,农业生产情况本来在这些排列组合之中是处于中等偏下的。每家农户除了自己吃的,一般也就会种几亩菜、养一两头猪、牛、马或者少量的羊,零散而不成规模,向市场供应不了多少产品。

生产量如此之低,不仅是生产力的问题,也是生产关系的问题——并不是说农户养不了更多的牲畜,而是养了也卖不出去,所以不会养。而之所以卖不出去,除了消费力不足,还有时效性和市场波动的问题。

一个城市或许有五百吨的消费力,但是并不一定总是稳定在五百吨的水平上,可能有时六百,有时只有三百,而此时的农户承受风险的能力太低,若是产了五百却恰好碰到了消费低谷,东西卖不出去又无法保存,那么说不定就要破产了。所以长期来看,他们只会生产三百这个最低水平以规避风险。这就又带来了一个问题,农民的生产量低,也就意味着他们能赚的钱少、消费力低,这反过来导致了城市居民无法向他们销售更多的手工业产品来提高收入,使得市民的消费力也无法提高。双方的收入陷入了死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因此而停滞。

而食品加工厂的存在,不仅是提供了一个大规模的市场,更是对市场产生了托底效应。屠户可以放心大胆地一天宰一头猪,卖不完大不了把剩下的处理给加工厂就是了。如此一来,供应量可以更逼近真实需求,而这又进一步促进了上下游的生产量和消费能力,使得经济体系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同时,东海国这些年来建立了一个稳定的政治体系,使得农户既不需要担心战乱和匪徒,也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劳动成果会被老爷们无故侵占,因此可以放心大胆地将剩余收入投入到购置牲畜农具、整修农田等积累生产资料的行为中去,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长远来看,这种发展也是有上限的,也就是市民和农民都进入了全力生产而充分交换的状态,这时想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生产技术的进步了。但现在尚未到那种时候,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发展空间仍非常大,任何一点工具改进和生产方式改良,对土地和畜力进行充分利用,也都能明显地提升生产效率。而诸城附近良田众多,陆路交通也在近几


状态提示:第535章 农贸市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