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动我的书?”桌子那边,富兰克林一边吼着,一边打了妹妹一巴掌,妹妹哭起来了。威廉用小纸团瞄准富兰克林的头,一下子弹了过去。富兰克林又拿起长格尺当作剑,对着威廉比比划划。兄妹围着一张桌子打打闹闹,简直像集市一样。
只有洛克菲勒安静地坐在一旁,认真地思考着题目,好像什么都没有听到。
“约翰的自制力一向很强。”母亲向邻居们夸赞着。他是真想学到一些东西,为了这个目标,他不怕吃苦。
洛克菲勒的家离学校大概有3000米的路程。每天,洛克菲勒早晨从菜地里回来,才和威廉上学。天气好的时候,兄弟俩经常赤着双脚,走在尘土飞扬的大街上,一边走一边欣赏着道路两旁整齐的楼房。虽然学校里大多数学生家庭生活很富裕,常常乘坐马车去上学,但是洛克菲勒却从不羡慕,总是兴致勃勃地走着。
有一天,威廉突然拉住洛克菲勒的手说:“我今天感到很累,咱们也乘马车吧!”
洛克菲勒用沉静的目光打量着威廉,过了一会儿才说:“我们不能浪费这笔车费,你实在不想走,那就坐同学的马车捎个脚吧!”
正在这时,一辆马车擦身而过。车上一个穿着整洁的男孩喊着:
“喂!约翰!上我的车吧!”
马车停了下来,兄弟俩赶紧上了马车。坐在高高的车座上,看着路边的景物飞快地闪过,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啊!
兄弟俩刚到教室里坐下,老师陪着一位挎着照相机的陌生人走进了教室,兴奋地说:“孩子们,今天报社的摄影记者要给我们班级的同学拍几张照片,要登在报纸上宣传我们的学校,大家可要坐好啊!”
老师开始了讲课。同学们都正襟危坐,瞪大了眼睛盯着黑板上的字,摆好了拍照的姿势。洛克菲勒和威廉也神情庄重地期待着拍照。
“咔!咔咔!”照相机不停地响着,记者从不同的角度拍了好几张照片,然后对大家摆摆手,满意地走出了教室。
过了几天,照片洗出来了。全班同学每个人都买了一张,惊喜地在照片中寻找着自己。“快看啊!我在这儿呢,眼睛睁得太大了。”一个女孩兴高采烈地说。
洛克菲勒发现,他们身边的同学都出现在照片里,唯独没有他们兄弟,哪张照片上都没有啊!他心里明白了:大家都穿着整齐,而他们兄弟的衣服太寒酸了,所以记者的镜头避开了他们,他的心里不免有些难过。
“为什么没有我们?”威廉委屈地说,有些愤愤不平。
“这没什么。我们能在这里学到很多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洛克菲勒安慰着弟弟,又很高兴地与同学一起观看照片,并且也买了一张,当作宝贝似的珍藏起来。
洛克菲勒从不因为自己的穷困而羞愧,有时受到欺侮也不耿耿于怀,总是不卑不亢,以平等的态度与城里的孩子相处。他的眼睛盯着的,是切实可行的目标。
有一天,洛克菲勒和弟弟上山砍柴时,看见皮毛商人奥利弗背着在附近村镇收购来的皮毛,吃力地向他们走来。奥利弗把一捆皮毛摔在地上,气喘吁吁地对洛克菲勒兄弟俩说道:“这鬼东西累死我了,今天收得太多了。你们在干什么?”
洛克菲勒说:“我们兄弟俩正准备砍柴呢!”
奥利弗叹道:“我真羡慕你们的父亲,他有你们这样的帮手,可我却没有这个福分!”
“可你是商人啊,会发财的。”洛克菲勒带着几分羡慕地说。
奥利弗苦笑一下,说道:“鬼知道靠这点皮毛什么时候才能发财!
我这个年纪,已经有点走不动了。”
洛克菲勒看了看奥利弗汗渍斑斑的衣服,问道:“你还要走多长的路才能回到你的收购点呢?”
奥利弗说:“大概还有7000米。”
洛克菲勒说:“奥利弗先生,不然我来帮你吧!”
奥利弗看了看洛克菲勒健壮的身体说:“好啊!你帮我把皮毛送回去,我付给你一美元的酬金。”
“好的。”洛克菲勒高兴地回答。
没过两个小时,洛克菲勒就拿着一美元回来了。洛克菲勒用这一美元买足了他们兄弟俩下学期的学习用品。
洛克菲勒的祖辈原先是法国人,后来他们移民到德国的莱茵河畔,在1723年又迁居到美国的新泽西州。
1832年至1834年间,洛克菲勒的祖父带着全家老小,和许多拓荒者一起,赶着装满家当的大篷车,来到了纽约西部的一个荒僻之地---里奇福德。等到洛克菲勒出生时,那里已初具小镇规模了。
在洛克菲勒4岁的时候,他们全家搬迁到纽约西部的摩拉维亚镇。他们在城北的乡下,盖起了一幢整洁的二层木板房。乡下的环境非常优美,房后是高耸的松树和铁杉树林,远处是郁郁葱葱的山峦。
奥瓦斯科湖面上闪现着波光,像是撒满了灿烂的星星。洛克菲勒喜欢跟着父亲到湖里钓鱼,更喜欢一个人到树林里嬉戏。
在洛克菲勒14岁的时候,他们全家又搬迁到伊利湖畔的克利夫兰,它是俄亥俄州的一座新发展起来的城市。
对于再次搬家,洛克菲勒显然非常不高兴,于是不解地问道:
“爸爸!我真舍不得奥韦戈中学,我们为什么又要搬家呀?”
“大比尔”瞪了儿子一眼,充满自信地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