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崇祯之血洗天下>第十二章 强势改革(一)

朝堂上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大臣们甚至都可以听见自己呼吸的声音,此刻没有一个人想出头,因为他们都明白,崇祯的愤怒并不是他们可以平息的。所有大臣都在等,等待有足够份量的人来打破这样的僵局!

魏忠贤此刻心中很是爽快,平时这帮言官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自己是拿他们没有一点办法,如果不是心底畏惧这些言官,自己一定会拥有更大的权力,不会如此被动。但是,魏忠贤又有些感到幸运,崇祯和自己已经缓和了关系,只要自己还有用,一切都会渐渐变好。

魏忠贤是唯一可以打破僵局的人选,他心底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既然自己和崇祯达成统一的意见,就不会只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他明白崇祯所图非小。崇祯变革医疗绝对不是表面上这样简单,从崇祯那愤怒的表情上,魏忠贤似乎看到了些许笑容,难道是自己老眼昏花,不,不可能是错觉。魏忠贤很确定自己的判断力,他相信崇祯改革之心的坚决,绝非愚蠢的言官所能左右的。

于是,魏忠贤出列,对崇祯微微拱手说道:“皇上,请息怒!老奴非常认同张大人的意见。”魏忠贤说完,目光转向众人,瞬间原本略带微笑的脸庞,突然间就变的满是忧伤,众人从他的脸上,仿佛可以看到士兵的哀嚎,以及那鲜血纷飞的战场。

魏忠贤随后面向众臣说道:“士兵的生死关乎大明的江山社稷,士兵绝大多数为军户,祖祖辈辈奋斗在战场上,父亲死了,儿子上;儿子死了,孙子上。一门几多忠烈,为大明开疆拓土,抵御外敌,扬我大明猎猎雄威!我们能够平平安安地生活,一是依仗皇上的领导有方,再则就是这些将士的牺牲。所以,士兵的生死,不是小事,恰恰是大事。”

崇祯看到魏忠贤深深明白士兵的重要性,对魏忠贤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魏忠贤或许有些贪婪,但是这些贪婪是崇祯可以容忍的,崇祯比谁都明白人性的贪婪,上位者无须害怕下属的贪欲,有贪欲说明这人就有弱点,有弱点就会办法控制。但是,崇祯更明白,有一种贪婪是不可容忍的,那就是践踏别人的生命,置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于不顾,出卖自己的灵魂,只求一己之私欲。这样的人就是国家的蛀虫,民族的败类,对于这样的人不能心存仁慈之心,乱世之中,妇人之仁,伤害的不仅是自己,更是这大明天下无数黎民的性命。

魏忠贤说话的功夫,太监早已重新沏好上好的龙井茶。崇祯再次细细品味龙井,一口龙井的清香,让原本有些因愤怒而激起的胸闷的感觉,一时间荡然无存,唯有龙井那沁人心脾的清香。崇祯的双眼扫过一众大臣,深深感觉到了作为帝王的爽快,一怒百官惧。

“众爱卿平身吧,朕自登基以来,废寝忘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建设一个强大的大明。朕每天面对着珍馐美食,却无半点食欲。朕想到这大明的天下,还有无数黎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就异常自责。朕之过,莫大于天,是朕没有能够有识人之明,没有能够清除这天下的贪官污吏,还着大明的百姓朗朗乾坤。”崇祯说我,深深地叹了口气,继续说道:“曾应遴根本没有资格担任兵部给事中,给事中负有监察职责,但是,你却不能明辨是非,颠倒黑白,视将士的生命如草芥,你这样的人不配做大明的官员,从此在吏部中除名,永不录用。”

曾应遴脸色如死灰一般,嘴中不停求饶,但是崇祯很鄙视地看着他,这样的人就是求饶一万句,他也不会改变一点点。不杀曾应遴已经是给他退路了,曾应遴将是自己血洗路途上的第一牺牲品。崇祯手一挥,大殿之上的锦衣卫立刻拖着如同死狗般的曾应遴离开了。这时有言官想出言阻止,但是木秀于林,风必吹之的道理,他们比谁都明白,平时跟着起起哄,站在至高点上还是可以的,但现在情况大不一样,谁也不想再次惹怒崇祯,也许自己就会成为第二个曾应遴。

崇祯没有给大臣们思考的机会,继续说道:“黄大人,针对曾应遴这样的人竟能够进入言官体系之中,朕深感忧虑,你作为内阁首辅,你有什么好的想法,看看如何解决这种状况。”这位黄大人就是内阁首辅黄立极,黄立极五岁而孤,少年早慧,文章词曲名盖于世。早年与下层社会市井生活有广泛接触,使他具备了植根于社会底层的深厚生活基础,他中年一跃而进入豪门上层社会,自视颇高。嘉靖中晚期,资本主义萌芽在一些城市中产生,隆庆,万历年间,商业急剧膨胀,有的人靠重利盘剥,巧取豪夺而成暴富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基础,深刻影响着黄立极人生观、处世观,他反对道貌岸然的正统儒学,于言官也素来不和。

崇祯点名黄立极是有目的的,他明白必须限制言官,必须把言官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才能够成为一把锋利的宝剑,否则就会不受控制,处处掣肘自己即将要推行的改革。黄立极就是一个极佳的人选,他位高权重且与言官不和,才高八斗却身具叛逆之心。黄立极刚满五十,在大明官场之中,已经位居首辅,历四朝而不衰,官运亨通,而且拥有治国之大才。由这样的人提出改革,反对的声音要小很多,而最为重要的是,黄立极是站在自己这边的,对自己极为忠心。

如今的黄立极权势有了,崇祯要给他青史留名。崇祯要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大明的命运,还有那许许多多


状态提示:第十二章 强势改革(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